真爱,在学习之路上

时间:2022-08-31 08:23:58

真爱,在学习之路上

做了父母,并不代表你就懂得爱孩子的真谛。

真爱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父母都困惑的问题。

爱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纠正“爱”的错误观念,而懂得真爱。

有了孩子,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机会,去学习如何去爱。

因为爱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第1课:学会尊重

1、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他平等对话

有一对爱逛超市的父母,每次逛超市时都爱带上孩子,可孩子都不愿意去。这是为什么呢?这对父母很好奇。终于有一次在逛超市时,当他们蹲下时找到了原因。原来孩子个子小,无法看到超市里五颜六色的商品,他能看到的只有大人的腿、手、屁股和包。为此父亲想出了个好主意,就是每次逛超市时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上,这样孩子就能和大人一样看到很多商品了,孩子自然就爱上了逛超市。

由此可见,孩子的视线、视野和我们大人是不同的。因此,爱孩子就必须要尊重孩子,站在他的立场上,和他说话。这也是父母要蹲下来和孩子沟通的原因。

给爸爸妈妈的话

我们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不要以为他是什么都不懂的小不点。和孩子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孩子,眼神要认真,让孩子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请注意:不要以为你是大人,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显示你的权威,这通常会收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2、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你不可能,孩子更不可能。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人格上的平等,因为他是一个有独特天赋、潜能、独立的人。不要把孩子理想化,把他当作你的附属品,按你的意志去生活,我们要无条件地接受他各方面的特点,不管他是否漂亮、聪明都要尊重他。

其次,你可以努力把你对他的希望和要求要转化为尊重他的要求,使他乐于接受。尤其是要允许孩子犯错、做错事,因为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特别是当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要试着冷静地去观察、了解原因,并加以改善,而不是用打骂去解决。

3、让孩子学会选择和独立

你是这样爱孩子吗?当你觉得冷时,就给孩子多穿些衣服;当你饿时,就让孩子吃东西;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习小提琴时,也要帮孩子报个名。也许这是你所认为的爱,但是这种爱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真正兴趣,让他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选择的机会。这种过度的保护或包办,常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能力提升。

爱,不是代替孩子去感受、去生活,帮孩子安排一切,更不是让孩子处处依赖你,让他觉得没你不行;而是你不断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让他快乐地成长为像你一样独立、自信、乐观的人。所以建议你在生活中多给孩子选择、尝试的机会,允许他犯错、去体验、去感受。

第2课:学会理解

理解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了解孩子的思维、行为方式。以下的例子是个很好的说明:

案例1: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的门一会开、一会关,玩得十分开心。你会如何反应?

A 大声责备他:“你在干吗?”

B 一把把他拉走:“这有什么好玩的。”

C 走过去对孩子说:“你玩得很开心吧。”

如果你是选择A和B的父母,结果只会对孩子起到负面强化作用。而选择C的父母则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很温暖。

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理解孩子的关键就是去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究竟是在对什么感兴趣?这样我们就能对孩子有个好的回应。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代替孩子的思维,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案例2:有位妈妈抱怨:“我家宝宝才2岁,动不动就打我,我很生气,这么小就这样,长大还了得?我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是不明白打的含义的。当他重复某一个动作时,其实是在表明:他对这个动作感兴趣,但究竟是对拍打这个动作本身感兴趣呢,还是对拍打后妈妈的反应感兴趣,这就需要父母去仔细观察了。

如果宝宝是对拍打这个动作感兴趣:你就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兴趣点来解决,比如教孩子拍打皮球、拍打鼓的乐器,将这个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如果她是对每次拍打后妈妈强烈的愤怒、生气的情绪感兴趣的话:你就需要练练内功,保持冷静,不做反应,或悄悄走开,时间一长,孩子觉得无趣,就自然不会有这样的动作了。

理解孩子的需求对父母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和孩子渴望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会产生问题,但如果你认识到孩子的天性就是对这个、那个好奇、感兴趣,自然就能和他有效地沟通了。

第3课:学会鼓励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喜欢被鼓励,而不是被指责。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犯错时,你都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常常鼓励孩子,你会发现他就会自然地朝你所希望的好的方面发展,反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还糟。

有两位妈妈,他们的宝宝都不小心跌倒了,A妈妈鼓励孩子:“你看,地板正看着你呢,看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 于是A宝宝花了很长时间终于自己爬了起来,得到了A妈妈的热烈赞扬。

而B妈妈则这样安慰孩子:“地板坏,地板坏,让我们宝宝跌倒了,我来帮宝宝打地板。”结果B宝宝哭着由妈妈抱了起来。而且更糟的是:B宝宝还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遇到问题时,都把原因归结于外因,而不是从自身来找原因。

可见,同一件事,妈妈的反应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你会发现:你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态度和他的发展方向。积极、乐观、鼓励型的父母造就积极、乐观的孩子;消极、埋怨的父母培养消极、压抑的孩子。

第4课:爱要完整和平衡

完整的爱塑造完整人格的孩子

爱孩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对孩子的生理需求敏感,知道他是饿了、尿了或病了,并满足他的需求,这是爱;用柔和、充满爱意的声音跟宝宝说话,给孩子情感的满足是爱;孩子喜欢玩游戏、玩玩具,父母参与到其中,也是爱。爱的内容无限宽广,包括生理、心理、性格、情感、智力,乃至精神等各个层面。只有完整的爱,才能塑造完整人格的孩子。因为只有身体、心理、情感、性格、智力和精神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如果只重视孩子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忽视全面发展,就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完整。

做孩子的玩伴、朋友和同学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源泉。孩子越小就越需要你的爱。作为父母,你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认同者和关爱者:孩子感兴趣的,你也要感兴趣;孩子难过时,你也要表示你的难过;孩子在学习爬时,你也来学习爬……只有这样,你才能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生活、沟通。因为你不仅是他的父亲、母亲,更是他最好的玩伴、同学和朋友。

做到以上这些,就是爱了吗?也许你会问。其实,正如本中所说的那样,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体会。你的“爱”的课题与他的、我的并不相同。因为你和你的孩子都是独特的。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别人的方法可能适合你,也可能不适合你。所以当你和孩子沟通失败时,请你努力反省自己,转换你的角色,放下大人的身段,学习去倾听、感受孩子,就能从中找出原因,而这正是属于你独特的爱之体验。

上一篇:“金爱心”的育儿心得 下一篇:让孩子自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