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程 感受意义

时间:2022-08-31 08:17:08

一、激“趣”,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背景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但对统计的体验仅限于分一分、数一数、涂一涂,还没有系统地感悟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很少。为什么要学收集与整理数据?学了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是他们在课前不会主动去思考的。因此,教师在课始,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如播放各国校服图片,引起学生对校服的喜爱和关注,接着教师再谈话导入:“学校为同学们订做校服,会考虑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学生众多的回答中,“颜色”自然会浮出水面,这时揭示课题“哪一种颜色合适?”适时地引入学生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从而激起他们参与到接下去的一系列收集整理等活动的热情。这种以生活中的数学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为教学背景,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需要”,并从中“看到”数学,体会到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必要性。

二、导“疑”,落实“四能”培养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问题驱动课程内容的展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学生在说一说哪一种颜色合适的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回答会让他们感觉:大家喜欢的颜色不尽相同,怎么办?继续争论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这样就促使他们在讨论与交流中去思考:“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这时“少数服从多数”的生活经验在分析与共享中就能引导他们达成共识:“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在这种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中,教师不要急于“教”,而是要耐心地把“经历”和“领悟”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猜测、交流”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才能较好地落实“四能”培养目标。

三、促“思”,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知识储备只有一年级学过的“分类整理”,不具备主动收集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解决“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才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时,教师应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感悟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教学中,可以通过聚焦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进而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问题1:在这节课中,调查的对象以什么为主比较合理?(个别人、全班或全校)问题2:如果每人只选一种颜色,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问题3:调查的结果怎样呈现?(文字、表格或图画)问题4:收集的数据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个问题既有明确指向,又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有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能较有效地从方法上引领学生收集数据,从策略上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从组织上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从结果中体会数据是有用的,其中蕴含着我们想要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与决策。

四、引“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问: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在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的这组数据,是否可以推导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对颜色的喜欢认同程度是相同的?哪个判断会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么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适当的“度”,给出一些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统计数据和不同年级的班级统计数据,然后组织讨论,发现年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对颜色的喜欢认同程度上的差异,一个班的数据仅能说明一个班的情况,不能代表全校的情况。有了这样的认识,点到为止,学生就能从中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对数据的理解更加到位,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更加深入。

五、求“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一系列活动,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到收集整理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如何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这些经历、体会上升为“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例如,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得到数据后要做分类整理展示(填统计表)分析(提问题)判断(预测)等工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用“分一分理一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逐步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让统计活动更加有条理、有预见、有水准。

六、学“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还要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在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了一些诸如去哪里春游、参加哪个课外小组、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借阅图书、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等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并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除了这些课例,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地风情民俗、本校校本活动、学生个性喜好等特点,继续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深入钻研教材 培养学生数感 下一篇:新闻众包对传统媒体转型的价值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