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31 06:24:3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小就爱创新、敢创新,从而发展到能够创新,以便将来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觉得教师的课堂引导,教学方法是关键的。下面是我们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如何营造氛围,激发兴趣,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兴趣情景 以趣激思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转移快,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挖掘教材,灵活地创造一个有趣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闸门。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和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六年级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利息”一文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手段,采用设问、讲解、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设问:“老师每天来上班,家里没有一个人了,暂时不用的钱也得带在身上,这样很不安全,老师如果不带该怎么处理呢?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个好主意,好吗?”这时候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动脑思考,用口表达说――“存入银行”。从而轻松地引入今天的课题――利息。教师就可讲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并着重指出算利息的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同学们过年的压岁钱是多少?假如把这些钱存入银行,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假如有1000元钱,我们把它一次性存定期二年,年利率为595%;假如有1000元钱,另一种办法是1000元钱存入一年后连本带息取出,再存入银行,第二年再取,年利率567%,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得到的利息多一些?”通过计算使学生感到余兴未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 以疑引思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一味进行反复机械练习,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要设计喜闻乐见的情景,把所有传授的知识蕴藏在情景之中,学生被情景吸引住了,自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通过积极思维,学生不仅从中获取知识,而且打破思维定势,产生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讲了猩猩取空中挂着的香蕉的故事,然后编了这样一题:猩猩身高162米,桌子高075米,它站在桌子上能摘到挂在高24米的香蕉吗?学生通过162+075=237(米),然后判断能否拿到香蕉,尽管237米

三、创设操作情境 以动促思

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和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是小学生的主要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起始阶段,要利用大量的实物图和几何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用剪刀,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开面积的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创设讨论情境 以想诱思

发展思维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讨论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方式,使同学们在讨论中大胆想象,大胆想象是数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当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这个数各个数位的数字有关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大胆猜想“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什么关系?”有的说:“我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3的倍数。”“我猜想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的数,这个数就是能被3整除。”老师及时表扬他们肯动脑,敢创新的精神,那么,到底这样的猜想对不对,通过事例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在讨论中自我发现,统一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一个出色的数学老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给他们注入探索新知的力量,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科教兴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试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建...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