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31 05:32:17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岩石学、沉积特征及测井资料的分析,运用测井、层序及地震方法对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于奇地区三叠系主要包括2类沉积相,即湿地扇三角洲和湖泊。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序列由下向上依次为:三叠系下统与海侵相关的半深湖沉积,三叠系中、上统3个湿地扇三角洲前缘-前湿地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旋回;于奇地区沉积体系为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旋回和沉积物的供给量控制了沉积体系规模的发育。

【关键词】于奇地区 沉积相 湿地扇三角洲 沉积体系

1 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是塔河油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西北斜坡,属阿克库木断裂的下盘(北盘),西邻哈拉哈塘凹陷,东接草湖凹陷,北与雅克拉断凸相接,南邻塔河油区主体,面积约2348km2。

阿克库勒凸起自加里东中期开始发育,加里东旋回末期,阿克库勒地区形成轴向北东、向南西倾伏的鼻状隆起,暴露地表遭受剥蚀,鼻隆西侧相对较为低凹。海西运动期间,阿克库勒较高部位处于剥蚀的状态,志留系和部分奥陶系地层遭受剥蚀,海西旋回中期,于奇地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由南向北的超覆海岸沉积。海西旋回结束,该区再次抬升,遭受剥蚀。海西晚期运动该凸起发生褶皱并伴随着陆内裂谷型火山活动,塔里木盆地进入了内陆坳陷沉积阶段。

三叠纪纪古气候湿润,于奇地区位于沙雅前陆隆起南坡、塔北-塔中克拉通坳陷盆地北缘,沉积空间构架较为复杂,笔者通过地震、测井和层序相结合多种方法,对该区空间上的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

2 地层特征

于奇地区三叠系由下到上分为哈拉哈塘组(T3h)、阿克库勒组(T2a)、柯吐尔组(T1k)。2.1 柯吐尔组(T1k)

于奇地区三叠系与下伏石炭系存在约75Ma的沉积间断,缺失石炭系上统及二叠系。早三叠世孢粉组合为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 Taeniaesporites组合。三叠系下统柯吐尔组主要为灰绿、深灰色泥岩,局部为褐色泥岩,偶夹灰色粉砂岩、砂岩,厚26~133m,厚度由于奇地区向草湖地区增加。测井曲线GR(自然伽马)表现为低-中值,为较平直的曲线,偶见微齿形,SP(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较为明显,为较高值,呈尖峰状,顶部和阿克库勒组为突变接触关系。

2.2 阿克库勒组(T2a)

三叠系中统阿克库勒组为2套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每一旋回下部为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偶见含砾质砂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偶夹浅灰色粉砂岩薄层,厚133~334m,厚度向草湖地区增加。SP曲线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旋回,旋回下部为齿状箱形或箱形,较低值,上部为较平直的曲线,部分夹齿形,曲线多以突变接触为主,反映了多变的沉积水体环境。2.3 哈拉哈塘组(T3h)

三叠系上统哈拉哈塘组为下粗上细再变粗的沉积旋回,旋回下部为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偶见含砾质砂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偶夹浅灰色粉砂岩薄层,厚度由于奇地区向草湖地区增加。SP曲线表现为旋回下部为钟形,较低值,上部为较平直的曲线,部分夹微齿形,靠近顶部处见齿化箱形特征,反映了水浅多变的辫状河道沉积环境。

3 沉积特征

扇三角洲定义为:从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的冲积扇。笔者认为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符合湿地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地质实际,且物源主要来自沙雅隆起,扇面以发育牵引流辫状分流河道为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于奇地区总体上岩性为灰色、灰白色或杂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及细砾岩。砂岩主要为浅灰色细-中粒、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成份成熟度由上至下由低中等偏高,石英含量25~89%,颗粒呈次圆-次棱状,分选中-好(图1)。发育沙纹层理、大型交错层理,表明当时的沉积水动力很强。

3.2 沉积相特征

于奇地区三叠系主要包括2类沉积相,即湿地扇三角洲和湖泊(表1)。

上一篇:油田企业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与防火墙安全防护策... 下一篇:油井小排量热洗清蜡技术在胡状油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