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与含顺铂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8-31 05:05:39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与含顺铂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 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施以含顺铂方案的化疗,观察患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与化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择取本院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ⅢB期以及Ⅳ期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根据肿瘤组织中ERCC1的蛋白表达水平,划分为A表达组(29例)、B 表达组(31例)。对参照组患者、A表达组患者行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对B表达组患者行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A表达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65.51%)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25.00%),即组间差异P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顺铂化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ERCC1的表达程度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程度有着重要联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应用铂类方案对NSCLC患者进行治疗时,肿瘤组织中ERCC1呈低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患者[1]。笔者选取我院NSCLC患者120例,尝试进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与含顺铂方案的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具体方法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证实为NSCLC患者并被证实不可手术[2];②入选时KPS评分≥60,PS评分≤2;③血清肌酐≤正常值上限1.5倍,ALT与AST≤正常值上限1.5倍,胆红素≤正常值上限1.5倍;HBG≥95g/L,PLT≥100.0×109/L,WBC≥4.0×109/L。最终取得了所有患者签订的知情同意书,并且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其中,参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7~70岁,平均为53.5岁;实验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9~70岁,平均为54.5岁。比较实验组、参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应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A表达组患者行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取175 mg/m2的紫杉醇,1次/d;75 mg/m2的DDP,2次/d;持续治疗3 w为1疗程。

B表达组患者接受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取1250 mg/m2的吉西他滨,1次/d,治疗第8 d开始,取175 mg/m2的紫杉醇,1次/d;持续治疗3 w为1疗程。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SP),对三组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RCC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仪器设备为美国Necmarkers生产的鼠抗人ERCC1 MAb,工作浓度比例设定成1:100;取福州迈新生产的DAM显色试剂盒、SP试剂盒,遵照使用说明书,对ERCC1蛋白进行染色,给予相同染色条件下,由已知阳性切片作为对照,PBS为阴性对照。

随机择取高倍镜的5个视野,单个视野的记数为100个细胞,阳性标准为肿瘤细胞核呈现为棕黄色染色,参考Wachters对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如果阳性细胞数,或是不着色细胞数不足10%,则判定为阴性,如果阳性细胞数达到,或是超过10%,则判定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化疗有效率。临床化疗有效率判定标准[2]:参考WHO实体瘤标准:通过患者肿瘤,或是转移灶的垂直经,或是最大直径进行准确测量,将患者的临床化疗效果划分为完全缓解(CR)、局部缓解(PR)、病情稳定(SD)、病情进展(PD)四个等级,临床化疗有效率=(PR+CR)/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计数资料以%进行表达,数据组间比较通过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达,数据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A表达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65.51%)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25.00%),即组间差异P

3 讨论

肺癌疾病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肿瘤疾病死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因[3]。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将会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后的存活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大部分晚期患者,特别是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预后效果极差。铂类化疗药物能够使得晚期NSCLC患者的1a生存几率提高5%,铂类联合两药剂是目前恶性肿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含有铂类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但是在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均未产生显著差异,各种治疗方案的药物副作用发生几率均未达到40%,肿瘤疾病耐药性的发生为化疗手段失败的主要原因[4]。

细胞毒性药物一旦与DNA发生共价结合,就会引发DNA碱基的化学性改变,形成加合物。而由于铂类化疗药物结构较为严密,以顺铂为例,在其顺式结构中由于含有两个稳定的氨络物配体与两个不稳定的氯,形成的单水合物后可以与DNA碱基迅速反应,从而生成了单功能性加合物,进而导致细胞毒性作用。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肿瘤组织内的ERCC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化疗效果,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高S,苏丹,应莉莎,等.RNA干扰ERCC1基因表达对肺腺癌细胞A549/DDP顺铂耐药的影响[J].中国肺癌杂志,2010,13(09):846-849.

[2]吕叶,王宁菊,陈冬梅.ERCC1、RRM1蛋白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含铂类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2,11(34):1079-1081.

[3]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林莉,刘晓晴,宋三泰.DNA损伤修复与铂类耐药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6,15(01):1004.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和治疗... 下一篇:点拨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