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摆脱”:实现“走转改”工作常态化

时间:2022-08-31 05:01:32

“十个摆脱”:实现“走转改”工作常态化

2011年8月9日,等五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在全国新闻战线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随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媒体中蓬勃展开。

为进一步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北京商报把纪念建党90周年的工作贯穿全年,把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工作中,报社领导带领编辑记者到延安、西柏坡蹲点调研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与当地农民促膝长谈,让编辑记者走进人民生活,了解国情、民情,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而在此过程中,笔者翻阅了一些延安时期的文件,深刻感受到党中央提倡认真务实、言之有物、言简意赅、清新自然的文风对当今新闻媒体“改文风”活动仍具有特别的启迪作用。

一、“走转改”的提出

“走转改”的提出,是基于对国内国外新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是新闻战线的战略性选择,是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各种改革全面进行的舆论保障,是纾解转型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媒体公信力进而巩固社会主义舆论阵地的核心诉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较以往出现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之一是从硬实力的对抗向软实力较量转移。另一表现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

当前情况下,新闻战线肩负着正确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反映民众呼声的重任。不深入扎根基层、不能准确领会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漠视社会生活中涌现的新矛盾、忽略民众的呼声,都不能担当好党和人民赋予新闻战线的重任。认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能够进一步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密切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新闻机构高效率地运转起来,把宝贵的新闻资源利用好;杜绝大话、空话和套话误党、误国、误民的现象发生;真正壮大新闻事业这一强国富民的软实力。

二、如何“改文风”

“改文风”要从短小精悍和贴近百姓做起,挤掉多余的水分,戒掉渲染和夸大新闻的恶习,改掉刻板的宣讲式口吻,摒弃急功近利等不良媒体心态,创新写作模式,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自从媒体进入“厚报时代”,连篇累牍的长通讯、长特写、长访谈,占据了一些报纸的大部分版面,反映最基层最平凡最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减少了、削弱了、挤掉了。这些注水文章助长了空话、大话、套话、官话的泛滥。短文的好处是简洁明快,一语道破,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短文使得报纸的信息量大大加强,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阅读更多信息,让更多的百姓生活和声音在报纸上体现。新闻的短也是办报人群众意识和走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

在我党历史上,追求文章短小精悍是有渊源的。1946年9月27日,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他提议:(一)新闻要五分之四是100字到400字的(内中至少五分之一还要能包括一时一地一种情况一项问题的全貌);(二)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400字到1000字;(三)研究论文、专文等五分之四400字到2000字。胡乔木在文章中说:每天万把字的版面上挤满各种作者读者各种内容形式的几十篇稿件信件,切实而紧凑地传达着生活和战斗的各个侧面,传达着群众的嘻杂,好比生意旺盛的花园一般。这篇文章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仍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努力改变我们的文风。

造成一些媒体言之无物的长文章泛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媒体中有一种错误的见解,作者文章越长水平越高。其实,能写好短文章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为新华社撰写社论、时评以及他写的新闻都不长,却成为中国新闻的经典之作。的《为人民服务》就是文章短小精悍的代表之作。这篇著作文字不多,却充分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为谁革命、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也是写短文章的典范。据统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19篇文章,共28.8万字,平均每篇只有2200多字,其中千字文有71篇,约占60%,篇篇都是“电报体式”的精品。

文章短小精悍当然好,文章长就不好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看下去就是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新闻战线一直在进行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培养。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再一次提出改革新闻文风,这一号召比起以往来应该说有新的内涵。笔者认为,这种内涵包括,新闻文风的改变不单指向新闻采编层面,也指向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容纳着彰显党的执政能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关注民生、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等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意图。

三、“改文风”是一场常抓不懈的持久战

新闻单位能否切实有效地“改文风”,是能否保持媒体生命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标志,是一块媒体责任意识的试金石,是一场常抓不懈的持久性战役。

为把“走转改”落到实处,不同媒体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计划。不能只是轰轰烈烈地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不能看起来人下去了,心还浮在上面。

作风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上的转变。新闻单位的管理者、从业人员应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这就是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深刻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笔、摄像机、录音话筒如何运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的安危冷暖。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那种认为做编辑记者是当今风光的、名利双收的职业的想法是片面和肤浅的。应该说,新闻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常常是艰苦的、寂寞的甚至充满了风险。且不说那些战地记者,即使是身处和平年代的记者要想向生活中的假丑恶开刀、为正义和真理鼓与呼,也要有极大的胆识和勇气,置个人安危于脑后。

作风的转变还有赖于新闻媒体要始终站在正确的立场之上。要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它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利益。要特别警惕有些媒体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去为小集团谋取利益,甚至有中饱私囊的现象。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损害的就不只是媒体的公信力,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污损,人民的利益也会遭殃。

走向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是一连串有逻辑关系的环节。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中去,观察社会实践的走向,发现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在责任意识的统摄下,搞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坚持下去,就会养成客观务实、勤勉敬业、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作风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文风的转变,因为文风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玩弄文字的产物,在本质上它是新闻工作者经过一系列实践历练的结果。

“我们将理性和深刻视为经济报道的标尺”――这段话镌刻在北京商报采编平台大厅的墙壁上,每一位编辑记者经过的时候,都在咂摸这句话的含义,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后,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深刻的报道来自于一线的扎实采访。

为了将“走转改”落到实处,北京商报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走基层”的社内大讨论,编辑记者们发言踊跃,纷纷提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基层?基层不是口号,基层不是单纯的会,也不是走形式的采访。基层其实并不遥远,基层就在我们身边,基层是与老百姓贴得最近的地方,基层就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对经济类媒体来说,基层是老百姓的钱夹子、米袋子、菜篮子,是他们挂在脸上的微笑,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期盼,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以及这些梦想实现的过程。经过了热烈的讨论,编辑记者们真正懂得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深刻命题,也真正明白了走基层对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意味着什么。

为了让商报年轻的编辑记者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得到意志的磨练、作风的历练和业务的锻炼,北京商报社委会针对报社实际情况与报纸属性,提出了“十个摆脱”:

第一,摆脱对电脑、网络、电话的过度依赖,大力提倡调查性报道,哪怕是一篇短消息,也需深入贯彻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理念,在编辑记者中强化只有基层才能捕捉到独家“猛料”、只有基层才能出精品的意识;

第二,摆脱对传统采访渠道和新闻渠道的依赖,鼓励开辟新的采访阵地,通过“沉下去”寻找“非典型”线索,了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报道,倡导“发现式”新闻,追求“发掘式”新闻;

第三,摆脱浮躁轻率的采访作风,要求编辑记者必须视严谨和理性为经济新闻的生命,视客观和真实为经济新闻的根本,绝不报道未经证实的消息,任何一篇新闻都要对读者负责,对采访对象负责,更是对媒体自身负责;

第四,摆脱冗长繁复的写作风格,提倡新闻“瘦身”,挤掉水分,言简意赅,力求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都言之有物、有信息量;

第五,摆脱自视专业、晦涩难懂的文风,从标题制作到内容采写,都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做简单的“专家传声筒”,而要通过刻苦的学习和透彻的认识,把自己先变成专家,在吃透一些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用新闻的语言表述专业的观点和见识;

第六,摆脱“只求短期轰动,不管社会影响”的片面舆论监督的怪圈,提倡站在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分析报道的利害得失,永远把社会效益放在“眼球效应”之上;

第七,摆脱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式的办报作风,开门办报,结合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新闻产品,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

第八,摆脱对新闻选题的主观局限和选择惯性,扩大视野,横向拓展,追求都市新闻的财经化和财经新闻的都市化,与更广泛的读者共同关注经济运行走势,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钱袋子,更多角度地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商业模式;

第九,摆脱对所谓“大新闻”、“热新闻”的盲目跟风,遵循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采编思路,在大新闻中找小细节,在小新闻中体现大时代。鼓励编辑记者要往上看,洞悉新闻成因,再往下看,辨析连锁反应,将每一篇“小新闻”做成真正的大稿子;

第十,摆脱对成就性报道的狭隘认识和刻板面孔,义不容辞地宣传报道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跨越式成就,通过走一线了解这些成就背后劳动者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和曲折历程,了解政策出台前前后后的奔波与调研,将成就性报道写得可读耐读。

为使“十个摆脱”落实到位,为将“走转改”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北京商报下大力气开展一系列的作风建设活动,强化“深度调查”、“深度关注”版的建设。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现场意识、读者意识,同时完善报社稿件流程,完善“编辑规范条例”,完善采编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好稿评选和薪酬制度,对来自一线的好新闻予以政策倾斜和奖励,让编辑记者以务实创新的精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新决策新举措,倾听群众的呼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传播科学文明,进一步增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刘云山同志提出的“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视导向为灵魂、视真实为生命”①作为大的工作思路。责任意识指向的是观念问题,观念问题解决了,工作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处理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新闻真实的关系问题,才能使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落到实处,从而实现文风的真正转变。

注释:

①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2011年8月9日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为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上一篇:“中国网事”:“三个创新”和“一个加大”的特... 下一篇:什么是都市报的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