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教案

时间:2022-08-31 04:13:17

《学堂乐歌》教案

【课型】综合课

【教学重点】

听与唱的结合,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理解歌曲的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候、组织课堂

二、导入新课

师:1.(请学生唱歌)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2.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让我们荡起双桨》:校园最流行歌曲,旋律优美,虽经年累月,仍传唱不衰。

《少年先锋队队歌》:从戴上红领巾到走出校门,伴随我们最久的歌声。

《童年》:对学校生活的写实。

校园歌曲最重要的两点社会性:一是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它们都针对不同的学龄:小学生的欢快、可爱,中学生的积极、健康,大学生的成熟和对从前温暖的回忆等等。

三、“学堂乐歌”

师:同学们知道校园歌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吗?20世纪初(1902年)。一开始并不叫“校园歌曲”而叫做“学堂乐歌”。

首先,我们来听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体操-兵操》。是不是挺像儿歌?它在跟小孩子们说什么呢。(强身健体去当兵卫国)

这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他的另一首作品《黄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国歌》写于同一年代1905年左右。(听音乐《黄河》听《祖国歌》)

A.“学堂乐歌”在意义上和内涵上、体裁上都和校园歌曲是相似的,“学堂乐歌”除了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都反映了时代性――爱国,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同时反映了不同阶段学生的性格,而且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唯一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学堂乐歌”在曲调方面,可以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早期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以选曲填词为主。也就是说,曲调是现成的、别人的;而歌词才是自己的。这点与我国古代词人按固定曲牌反复填词颇为相似。

B.代表人物:李叔同(1880―1942)、沈心工(1870―1947)。

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学堂乐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李叔同有一首曲子,大家一定觉得非常熟悉――填词的优秀作品《送别》。

《送别》――1913年英国音乐家奥特威在中国时作曲,李叔同作词,表现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C.欣赏《送别》并学唱。

你们所接触的曲子已经不再局限于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你们通过电视网络学到了很多流行歌曲;而创作校园歌曲的人也发现校园歌曲的商业性远不如流行歌曲。这种种的原因使得校园歌曲越来越少,流传性也越来越窄。

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为校园歌曲做些什么?――可以创作一些学堂乐歌。

四、拓展

1.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事件。

2.查阅、欣赏“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生平及作品。

作者简介:史萍,女,本科,就职学校: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上一篇: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 下一篇:新课改中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