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之路该怎么走

时间:2022-08-31 03:27:24

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之路该怎么走

自2008年底以来,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中国经济迅速走出谷底。根据2009年前几个季度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可以断定全年保八的目标基本无虞。但应该看到,此次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刺激政策,基本以政府为主体,经济形势的迅速恢复主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推动,而在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居民消费并没有被充分“激活”。任何仅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健康的,因而在我国一系列利好的经济数据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各级政府为追求GDP而导致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天量的信贷投放、日益高企的房价……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高。从长远来看,如不及时改变这种重经济增长而轻经济发展的模式,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迟早将被透支。正是看到了目前经济形势下的隐患,在2009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现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面临的选择和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很多。从整体上来讲,应当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增长转变。具体而言,要着力培养高科技产业,拉动内需,使我国经济由外向型转变为内需型、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推动型、由生产制造型转变为自主创新型。

促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加工工业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层次趋同现象严重、有效需求水平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见表1)、地区产业结构失衡、能源和原料利用率低。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第一,要加大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话语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要适度引进,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自主研发水平。

第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低,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比率过高,过多的劳动人口集中于有限的资源,导致生产率低下,居民人居收入水平偏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吸纳第一、二产业闲置或者多余的劳动力,而且可以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而第一、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合理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技术与资金是制约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瓶颈。合理利用外资,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带来所急需的资金。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吸纳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不少外资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引入外资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其技术与管理水平,减少我们在产业升级中所走的弯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强过其他任何因素。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已着手推进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高端生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但目前我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产研结合体系等问题。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须引领第五次技术革命。为此,我们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鼓励自主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储备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产研结合体系,使得高科技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并最终带出一批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在过去的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增长其实是“跛足”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很小,而净出口、尤其是投资占比则呈上升的趋势。为了应对衰退而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虽使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这剂猛药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埋下了不少隐忧。

居民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客观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居民收入偏低、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养成的消费习惯等。在后危机时代,中国不能再指望依靠外需维持经济增长,而国家主导的投资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因而,扩大内需、促进民间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扩大内需而言,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百姓有钱可花。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偏低,无法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因而,要拉动内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居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可以通过采取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制定最低工资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增加对低保和劳保家庭及困难户的补助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等措施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居民对货币有较强预防性需求,使得他们不会在现时需求之外进行消费。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颁布了新的医改方案,而这也似乎成为美国历史上每次危机之后的惯常做法,即通过保民生来推动经济复苏。这样的做法,无疑对于同为庞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第三,完善个人信贷制度,刺激个人消费。中国人自古讲究“量入为出”,勤俭持家,除去购房买车外,很少有家庭会在现时需求之外通过个人信贷进行消费。我们不主张过度的透支未来以满足即期消费,但鼓励居民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个人信贷消费。为此,要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

放宽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提高城镇化水平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摆到了显著的地位,成为一大亮点。城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提高城镇化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可以预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我国内需,带动我国政府和民间投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足50% ,城镇化道路还很漫长。因而,我们应切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

第一,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合理规划现有大中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注重城市扩张的质量,提高大中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加速中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与农村的联系,壮大县域经济。

第二,要放宽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应该在详细研究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放宽或者取消相应的户籍限制;同时,也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扫清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第三,着力培养乡村企业和城镇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乡村和城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吸纳农业人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区情况的中小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鼓励个人和集体建立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就业保障。

完善鼓励政策,促进民间投资

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在衰退时期,政府主导的投资政策,往往能成为我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强心剂。但是,我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各国有企业,民间投资比重并不高,在很多领域往往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长期主导一国经济,必然引起该国产业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因而在后危机时期,我们应完善鼓励政策,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民企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另一方面,也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及民营资本的投向创造好的制度环境,使之与国有企业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另外,还应采取措施解决民企融资难的问题,以培养一大批优秀民企,为我国储备大量民间资本,并最终引导民营企业的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努力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我们应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转移到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上来,这也正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的。诚然,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仍可以乐观地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我国政府调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一天。

上一篇:制度变革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 下一篇:结构调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