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平遥古城保护研究

时间:2022-08-31 02:36:00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平遥古城保护研究

摘要:平遥古城已经成为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这为古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文物保护面临困境。本文,笔者基于“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这对古城的保护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

引言:平遥古城见证历代兴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人类居住形式、城市建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然而,当今平遥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盲区:古城民居缺乏保护,环境逐渐恶化[1];古城基础设施滞后,搬迁走入误区[2];游客接待周期失调,建设性破坏严重等[3]。对于平遥历史文化名城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始风貌也同样的刻不容缓。平遥古城既然要发展,就必须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更新,真正做到保护与更新相结合,才能在保护中确保“有机更新”。

一.平遥古城保护的理论依据——有机更新理论

(一)“有机更新”理论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城市结构和职能处于转型的阶段。在现代化城市的开发和改建中,人们往往会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吴良镛教授在长期的城市规划规划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在“保护中求发展”的“有机更新”理论。

(二)“有机更新”理论的基本含义

“有机更新”是指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渐进的合理的修缮和、更新活动。“有机更新”讲究适当规模、尺度适宜;需要处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和规划质量,促使旧城的环境得到改善,真正做到保护与有机的更新;从整体到布局、从城市到建筑,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的,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的城市布局,遵守古城内在的规律[4]。

(三)“有机更新”应遵循的三原则[5]

1.保护真实的载体

切实保护古城中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空间格局、街巷尺度、绿化等物质形态所蕴含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文化景观、古城中体现其显著特征的种种关系和能动机制也应保存。

2.保护历史的环境

古城是由传统历史文化遗存和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包含建筑、环境、格局、肌理以及活动等,不应将各元素彼此割裂,要从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演进和整体风貌的角度制定系统、有效的保护措施。

3.保护与开发并重

在保护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生态环境和地域风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改善居住环境条件,增加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整治历史环境景观,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古城的整体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机更新”理论在平遥古城保护中的践行

(一)选择正确发展路径

平遥古城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势在必行。然而,目前盛行的“有机更新”依然是 “自上而下”的指令式发展模式。政府的政绩旨意与居民的生计模式、生活习俗等水火不容,这就破坏了政府与居民的合作关系。相反,“自下而上”的更新主体是基层的民众,往往能够充分表达居民的真实意愿,可以实现互利共赢。这种更新方式正是西方城市目前更新的主要路径,得到广泛认可。所以我国的更新模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学者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应时而生——自下而上的自愿更新模式,其基本逻辑是:让居民的生活供求与古城的保护发展相辅相成,居民和政府都成为更新的主体,居民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政府也可以正确领导人民的思想,更新方案更加切实可行。[6]因此,“自下而上”的模式是平遥古城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深化公众参与机制

1.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古民居的修缮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居民共同的努力,这样经济发展与古城保护才能齐头并进。深化公众的参与机制,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一方面,平遥古城内的商家依托古城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古城传统的建筑和历史人文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应正确引导古城内的居民和商户的行为,使他们个人利益与古城利益有机结合,这样商户可以服务游客,又不影响游客的游览;使居民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又不损害古建筑。

2.正确决策,知识普及

平遥古城的更新涉及公众利益,其保护目标、规划方案、房屋拆迁补偿、更新计划的执行、日后维护管理等方面,都与居民的生活居住权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古城的居民也需要参与到关系切身利益的更新决策之中。古城的保护,必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争取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尤其要动员好古城内的居民,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变纯粹的政府行为为公众行为。因此,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在全体居民中普及平遥古城知识,提高认识。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充分凭借其文化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胜地,又成为展播传统文化的窗口。

(三)推动合作纵深发展

对古城的保护还应该加强同各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与国内外文化名城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各地古城开发与保护的经验;加强与旅行社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中介正确引导游客,既可以保护古城的文物,又可以更好地服务游客;增强与新闻媒体交流与合作,利用传媒的力量,提高古城的知名度,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深与科研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古城文化的研究力度;加强同与社会其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多层次筹集资金,推动古城深入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都是古城发展与保护的良方[7]。

(四)开拓专项资金渠道

古城在开发与保护过程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窘境,筹集资金刻不容缓。因此,开拓专项资金渠道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出路。首先,地方财政应为古城的长期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其次,政府要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古城的投资金额,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的原则,以具体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大小和急需抢救的程度为依据,在有关专家全面论证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安排;最后,成立古城保护基金,平遥古城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成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以推动古城的可持续发展[8]。

(五)遵循基本保护原则

一是保护古城文化的原真性原则。要尽可能地采用原设计、原材料等对古城进行妥善维护。由于平遥古城存在已久,应及时加大对城墙是否出现裂缝、渗水现象的观察力度。倘若存在上述情况,平遥城墙外部应采用砖石进行修建,城墙内部应用夯土进行修筑。古城建筑的空间格局应该保持不变,保持传统与工艺的原真性和环境与文脉的真实性。

二是要遵循古城整体协调的原则。首先,正确处理新旧古城建筑问题。禁止乱搭乱建、拆旧建新、运用现代化装修建筑的行为,情节严重者要严惩不贷。其次,古城中所有的建筑都应保持相同的风格,与周边的街、巷等相协调,做到点面线相结合。

三是可读性原则。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不要按现代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四是可持续性原则。如若想一朝一夕就恢复几百年、上千年的面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所以要改变观念,使保护古城持之以恒。

(六)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平遥古城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首先,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保护古城的必要性让他们掌握娴熟的技能并在实践中应用自如;要求管理人员朝着更好的保护古城的方向迈进,减少因管理人员的失误而导致的损坏。其次,行政机关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公众明确古城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决策、实施管理各个阶段的现状,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最后,公开、透明是公民参与的基本前提。充分提高公众对规划实施过程的配合度,这样有利于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促进勤政廉洁。

(七)健全法规,落实操作

我国在古城保护方面的法律几乎是一片空白。保护古城,需要以专门法律作为指导,以保障城市有机更新的进程,保护规划的成果。政府还必须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完善其细节,对已已然的和预见的情形都做出详细的规定,还有制定出对应的处罚标准。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使法规更加趋于完善,而且还要严格执法,做到公平、公正。政府还应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严格控制城市的更新量,加强法制化管理。例如对用地性质、建筑高度、绿地率等做出了规定,就要严格执行,明确开发者的责任,提高开发和管理效率。防止过度过量的开发现象。

(八)交互发展,新旧互动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建的古城区往往超过旧有的历史古城区,而文化内涵却不及后者。为保证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新旧古城区互动式整体发展的模式。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将旧古城区与新古城区进行捆绑开发,通过其经济、文化互动的行为拉动整个古城区发展。对于古城的保护要以保持完整为前提,不得破坏历史原貌。平遥应把新、旧古城区分隔,其间保持适当的缓冲距离,古城尽量不动,新城的职能是对老城功能进行完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开发和居住对古城风貌的破坏,同时对古城居民的生活又有很大改善。为保持古城历史遗迹的完整,基于有机更新的理念,除对古城格局和整体风貌进行严格控制、保持历史原貌外,也应对重要的文物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完善地保护,最大限度地保证可逆性和可识别性,保留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记忆;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可以体现当代文化元素,切实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留给后人一个经历传承、留有当代记录的古城。

(九)合理规划,避免破坏

平遥最吸引游客的便是古城中完整的古建筑群,所以在规划古城时要充分考虑对历史传统建筑古特色的保护,在古城内兴建纯盈利性的商业场所要尽量地避免。因为体验传统古镇独特的氛围才是游客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如果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破坏古城的传统风貌,不但未能吸引游客,而且还会造成土地的浪费。在二次开发时,要将无关的人员都撤出古城,并严格控制经营者人数,当地政府要统一管理。开发平遥古城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不允许新建反差很大的建筑,而是坚持“整旧如旧”原则,合理修建、改造古建筑,以古城原有的传统历史风貌去吸引各地游客。在改造古城的同时,要考虑留有部分的余地以便后继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平遥古城还要进行不断地改造,但不能做一些只追逐眼前利益而导致的不可逆转的改造,应为进一步完善古城作后续准备。此外,政府要研究城区的更新格局和文脉特点,遵循古城的发展历史规律来更新古城,从而保持该历史名城相对完整性的肌理,以确保平遥古城整体的统一。

三. 结语

平遥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活的肌体,有机更新是它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所以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平遥古城进行积极保护、持续更新,这样古城才能得到可持续地永续利用,才能保持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

注释:

平遥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汾河中游,太岳群山环绕,地势平坦开阔,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宛如乌龟向南爬行,迫临中都河畔。平遥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封地,春秋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时改“平陶”为“平遥”并沿用至今。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一座明清县城的典型的建筑群。

参考文献:

[1]顾凤霞.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山西建筑,2007,33(21):47-48.

[2]史忠新.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J].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75-77.

[3]曹素娟.对平遥古城深层次旅游开发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

[4]张春来,张倩伟.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性开发——以山海关古城的保护更新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2010,3(5):182-186.

[5]李南菲,石巍.以“有机更新”为导向的古城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2010,8(5):85-88.

[6]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城市观察,2011,49(3):62-69.

[7]范晓明.平遥古城开发与保护的思考[J].科学之友,2008,4(2):156-157.

[8]边宝莲.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并举之路[J].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2004,3(9):378-389.

作者简介:胡小红(1978-),男,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与城市文化规划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论园林植物配置的方法 下一篇:河南特色乡村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