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及其改善

时间:2022-08-31 02:27:02

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及其改善

摘要: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也就是大学生在自身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本文从大学生的个人背景因素、职业兴趣因素、职业选择因素和工作绩效因素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 导游 职业认知

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自身和导游行业都有重要意义。国家旅游局今年10月8日,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341312人,同比增长0.3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3393人[1],可见在导游行业大学生参与到这个行业的增长率很低。本论文以社会职业认知理论和SCCT 模型来辅助研究分析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解剖出其中的个人背景因素、职业兴趣因素、职业选择因素和工作绩效因素来分析和研究。对研究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设计对策,以期实现引导大学生导游就业方向,从而达到扩充高素质导游队伍的目的。

1、研究意义和方法

1.1研究意义

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自身和导游行业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让学校调整针对性教育,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在导游行业的就业,增加大学生在导游行业的就业率;同时,对导游行业而言,根据调查作出一定调整,吸引大学生就业,增加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从而更好发展,创造更多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1.2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考文献资料法。

1.3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根据论文选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整理经验和资料,写文献综述;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并做问卷调查,访谈等,收集整理调查数据资料;最后根据对调查的资料,得出结果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期望和改善。

2、研究综述

2.1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大学生职业认知即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某一个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2]。而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也就是大学生在自身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

21世纪以前,班杜拉 ( Bandura) 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是这一研究趋势的起源之一,这一理论强调在人的职业认知行为过程中,各种因素均参与了这一作用的过程[3]。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通过对社会职业认知理论的研究来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形成研究,其中包括宋一兵通过借鉴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 ,以在校大学生这一导游职业特殊的从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SCCT 模型以研究[4]。

2.2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

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背景因素、职业兴趣因素、职业选择因素和工作绩效因素,宋一兵的SCCT 模型,其利用了班杜拉的三因素的互为因果模型,强调在职业发展中起作用的三种个人变量―――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三个子模式[5]。为了研究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的职业选择因素和职业兴趣因素,这里借鉴宋一兵的SCCT模型,建立了以下模型:职业兴趣模式、职业选择模式。

3、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3.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重点就是要将调查内容操作化为可观察的测量指标。本次问卷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个人背景因素的设计。因为在大学生就读期间,父亲、母亲、主要亲戚与高中同学等对其就读专业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期待,将深刻影响其职业认知,其中也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学习生活经历等;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职业兴趣因素的设计;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职业选择因素的设计,大学生选择从事导游职业的因素可能有专业对口、工资薪酬高、受过相关培训等;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的工作绩效因素的设计,大学生在导游工作实践中,自我得到提升,抑或是升职机会多等等因素。

3.2影响因素分析

3.2.1个人背景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入学前专业选择的调查,41%的大学生是因为学校调剂,33%的大学生是爱好旅游而填报了旅游专业, 11%的大学生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而填报,剩下的是因为和朋友一起报考或者其他原因。说明本身就有很多人不是热爱这个行业,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爱好旅游并不是将来从事旅游。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学生才懂得旅游行业工作需要面对的是很多突发事件、复杂的局面,去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因为这个行业工作的复杂性、重复性、突发性并且辛苦,所以学生门对这个行业的好感度不高。又因为服务行业的性质且入行门槛低,导致有学生认为从事这个行业社会地位低,不愿将来从事该行业。

3.2.2职业兴趣因素

职业兴趣的因素相对复杂,社会评价、教育环境、家庭影响等都有可能成为职业兴趣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实践得到的效能评价影响最后的结果--职业认知的形成。

在实际调查中, 65.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评价、教育环境、家庭等影响了自身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例如题8: 大众对导游职业存在误解,新闻媒体对导游的报道常常是负面的,比如“坑害消费者”、“拿高额回扣”、“以次充好”,这一问题得到了67%的大学生认可;题9中:46%的人认同,“大众对导游职业的误解影响着其对导游职业的认知”;还有题13:50%的人认同,“从业过程中,他人(游客和其他)的评价对自身的职业兴趣有较大影响”;题10: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导游职业也与“高收入、高自由度、增长见识”等相联系,这一问题得到了13%的大学生非常认同的回答,还有31.7%与20%的大学生是认同和一般认同,这充分说明了,社会评价对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影响。在题11的调查中,问到了受调查大学生是否因为有过导游培训教育的经历而对从事导游产生兴趣,53%的大学生选择了答案“是”;通过题12的调查发现:40%的受访者是因“家庭因素而对从事导游产生兴趣”。由此可见,职业兴趣因素对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影响。

3.2.3职业选择因素

职业选择模式是大学生在进入导游职业前的一个初步目标作用下,通过导游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相应的绩效成绩,作用于最后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又因为一般做出目标和实践的选择时都是在非理想状态之下,所以背景因素与环境因素也同时发生作用。

根据选择模式得出三个流动性阶段结果: 一是大学生在进入导游实践之前的选择或目标设定,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受到先前背景因素即自身的文化素养、培训教育、性别等因素影响。一些在校大学生由于旅游专业的关系,他们通过学校的课程教学,比其他人更先接触和学习到一些导游基础知识,得到过老师的导游培训等。二是大学生在采取导游实践行动过程也一直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共同作用于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这其中就有前背景因素和当前背景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年龄、文化素养等。最后,通过导游实践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效能即职业实现情况又与后来的职业再选择构成一个反馈回路,影响大学生新的职业选择行为。

以上分析也在实际调查中被证实,例如题14: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选择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例如题15、16:46.7%的大学生打算选择从事导游的原因主要有工资薪酬高、专业对口,同时希望在这个行业大干一番并有所发展,这就是他们入职实践前的选择和目标;与此同时受到先前背景因素即文化素养、培训教育、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因素影响,例如题1、2:是对文化素养和性别调查,有大专的、也有本科的,也有男有女,总的来说还是女性相对较多。题17:是培训教育因素的调查,31.6%的在校大学生因为专业原因,在参与导游实践前有过相关的培训教育,也有部分大学生是有过旅行社相关工作经历;例如题18-20:在调查导游实践对大学生自身择业的影响时,51.1%的大学生表示影响大,但是只有45.2%的大学生达到了自己在这个行业的预期目标。于是调查了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导致他们不愿从事导游行业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负面评价、机制不健全、工资不稳定、奔波不固定,也有少数人为其他原因,这也就是反映了大学生在实践之后,职业效能即职业实现情况又与后来的职业再选择构成一个反馈回路,影响新的职业选择行为的现象。

3.2.4工作绩效因素

根据职业选择相互影响因素的图表分析,知道也是多种因素作用于工作绩效因素,这一因素的前背景因素和当前背景因素则由个人能力、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认知与绩效目标得相互作用,从而绩效结果最终作用于职业认知的形成。

在调查工作绩效因素对大学生的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时,15.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工作绩效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35%的大学生是认同工作绩效因素影响了他们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

题22-23:调查结果表示53.2%大学生觉得他们导游职业经历中,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20%的大学生认为导游的薪资高,大多数都觉得是一般。通过访问了解到,导游的工作比较辛苦,有大学生夸张的形容了导游职业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吃的比猪差,睡的比狗晚”,从而让大学生觉得导游的薪资只是一般高。同时,题24-25: 60%的大学生认为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低和很低,还是在他们认为导游人员对旅游业的贡献大的情况下,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是消极的。于是题26做了关于大学生对导游实践的旅行社满意度的调查,41 %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旅行社工作不满意, 但是调查在处理与应对时,只有38.7 % 的大学生表明了较为积极的应对态度( 自我总结或与旅行社沟通),更多的46.2% 的大学生采取了较为消极的处理方式( 不理睬、换旅行社等) ,更甚至有15.1% 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逃避,放弃导游工作。这也就是导致了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消极的原因。

4、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改善建议

4.1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

不管是大专还是本科的同学,虽然进入导游职业的起点不同,但是后天自我的努力更重要,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尽职尽责的为游客服务,积极协调旅游团队与游览过程中各个旅游接待部门的关系,认真照顾每位游客的安全以及饮食起居,还有较高的随机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大学生相比其他人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更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要做学习的海绵,主动去吸收“水”,而不是等“水”自己钻进“海绵”。同时要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判断事情,不要盲目跟从,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

4.2学校应当营造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导游职业认知的环境

学校要认识到教育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导游职业认知形成有驱动作用,要引导和培养好学生对这些环境因素的感知。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学生对环境因素的正面感知、降低或消除负面感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产生良好的旅游职业形象预期与能力拓展预期。因此在执行专业培养方案、指导良好的专业学习风气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是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专业课教师更可以通过正面引导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前景以及评价旅游行业的地位,使学生的职业认知朝良性化方向发展。例如举行“导游之星”、“最美的导游”等活动,丰富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的导游职业认知形成积极方向发展。

4.3政府要完善导游保障机制和对旅行社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旅行社的进入门槛,比如:提高旅行社进入的资金要求、规模要求等。另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控制旅行社的低价团,价格战导致了导游的收入变少,导游工作积极性也会相应减弱,从而使游客不能更好的接受导游的服务,降低了游客的游览质量,政府应该鼓励旅行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与同行进行竞争。

政府应建立强有力的导游保障机制,导游的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加强导游工作的积极性。劳动、人事部要给导游有导游等级、职称的认可,防止人才的流失,让导游也能成为终身的职业 [6]。 在完善的导游保障机制和旅行社的监管机制下,导游的生存生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保护,那么对导游职业感兴趣,甚至热爱的人会越来越多,也带动大学生对导游职业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向积极方向发展。

5、研究结果与展望

综合上述内容研究表明,大学生通过导游实践对自身的导游职业认知有很大影响,当然不止这一个原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所以干预与改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导游职业具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特点;从职业选择的来看,导游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更早的进入和了解导游行业的机会,这类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与效能评价存在相同结果,他们的实践经历,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门户网站. 国家旅游局关于2014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旅发〔2015〕219号[EB/OL]http:///zwgk/tzggnew/gztz/201510/t20151008_748708.shtml.2015-10-08

[2]柯林,完善导游员职业培训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 George B. Cunningham,Alison J. Doherty,Melanie J. Gregg. Using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to Understand Head Coaching Intentions among Assistant Coaches of Women’s Teams[J]. Sex Roles . 2007 (5)

[4][5]宋一兵.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的形成与改善.[J].旅游学刊.2012.27(10).73-77

[6] 刘艳杰、姚莹颖.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职业发展课程的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1).91-102

上一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探析 下一篇:浅谈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