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控制相关因子分析

时间:2022-08-30 11:19:16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控制相关因子分析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潮湿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了解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便有效地进行抗街育种工作,但由于抗赤毒病性鉴定和遗传学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困难,早期的研究工作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小麦赤霉病菌是腐生性强的兼性寄生菌,在小麦品种资源中,抗赤霉病性有明显差异,但至今尚未发现免疫抗源。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相关因子 分析 小麦品种

近几年睢宁县小麦种植面积每年都在115万亩以上,品种多以矮抗58、烟农19、烟农21、淮麦20、淮麦22等淮麦系列,徐麦30、31等徐麦系列、济麦22、皖麦19等皖麦系列。从2007年开始,我县小麦赤霉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一定的损失,部分田块损失70%以上,为找出重危害,损失大的原因,我们在2011年和2012年开展我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相关因素研究,找出我县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因素,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打下基础。

一、工作情况

我们在2011、2012年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间内开展不同农药、相同农药不同剂量、不同防治次数试验,在每年的5月下旬开展不同品种之间赤霉病病情情况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下面的结果是2年的平均值

1.品种间赤霉病病情

品种之间病情表现来看,河南品种发病较重,比如矮抗58、矮早8号等,病穗率在12%以上,近几年我县这类品种群众自发种植面积较大,尽管经过防治,但仍然造成损失较大;徐麦31和淮麦20、济麦22相对较抗病,病穗率较低。其他小品种病穗率较高,不宜种植。

2.防治时间间病情差异

我们选择矮抗58这一品种,分别在小麦杨花前5天、小麦扬花期、小麦杨花后5天进行用药防治,亩用40%多酮80克,结果是杨花前5天防治的平均病穗率在9.7%,扬花期防治的平均病穗率为3.36%,杨花后5天防治的平均病穗率为8.6&,可见防治时间的重要性。

3.亩用药量不同病情差异

以40%多酮防治(在小麦扬花期)为例,表中数据为病穗率%。

上表中可以得出亩用量要足,药量不足仍然达不到防治效果。

4.防治次数不同病情间差异

使用40%多酮60克防治(小麦杨花期用药)情况下病穗率%。

上表得出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在特殊发生年份是控制病害发生危害的好方式。

5.不同药剂防治间病情

调查矮抗58进行比较,防治1次(小麦杨花期)。

从这2年的不同药剂防治效果看,50%咪鲜胺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其次是50%多菌灵,但效果不理想,三唑酮是不可以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

三、结论

近几年睢宁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较大,究其原因除主要由天气影响,导致病情发生较重,防治不及时的原因外,还有如下原因导致:

1.河南品种抗性较差

比如睢宁县种植的矮抗58是我县主栽品种,由于该品种极感赤霉病,致使该品种赤霉病重危害。

2.防治时间没有严格掌握

小麦赤霉病防治最佳时间在小麦扬花期内,由于天气等原因,仍有农户没有在防治适期内进行防治,错过最佳防治适期,造成一定的损失。

3.防治次数较少

鉴于睢宁县不抗小麦赤霉病小麦品种面积较大,我们要求在小麦扬花期内,如阴雨较多,可以在雨后及时进行补治,但农户大多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部分田块损失较重。

4.防治用药较乱

部分杀菌剂品种存在含量不足现象,用药品种不对路现象仍存在,造成损失。

四、防治策略

我区小麦赤霉病每年都有较重的发生,施药防治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健措施,其防治策略是:小麦扬花期遇多雨天气,特别是连续3天以上暖雨日天气的田块,应在雨前一天或雨中间晴时施药一次。小麦灌浆遇多雨天气,特别是连续3天以上的暖雨日天气的田块,应在雨前一天或雨中间晴时施药一次。小麦扬花和灌浆期均遇多雨天气,特别是连续3天以上的暖雨日天气的田块,在扬花期和灌浆期各施一次药,第二次施药时间为第一次施药后的7~10天,在雨前或雨中间晴时及时施药,灌浆期施药时必须保证施药的安全间隔期。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谨慎种植河南品种,大力推广淮麦系列、烟农系列,济麦22,适度推广皖麦系列。

2.加大使用对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50%咪鲜胺锰盐的推广使用;

3.适度增加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对特殊天气情况下赤霉病进行2次防治,扬花期进行一次防治隔5至7天再进行一次防治。

4.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提高防效。

5.严管乱发防治信息的行为,避免误导用户现象的出现。

五、应用

根据睢宁县小麦赤霉病的这一发病规律,在做好常规调查外,还应与区气象局密切联系,掌握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特点,对该病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报,并及时将病情发生趋势预报发送到各级有关领导和部门,落实防治措施,做到适时适量用药,确保小麦优质丰产无公害。

上一篇:《艾明穆尔山丘》任务攻略及同人小说 下一篇:新罗区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