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涟水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5-08 06:22:15

对涟水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涟水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盘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面向市场打造农业品牌,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呈现特点

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51家,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3.12亿元,销售收入120亿元。申报品牌6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12家。2011年,列入考核的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全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亿元以上20家,3亿元以上达到5家。建成了江苏圆绿捆蹄有限公司、江苏苏淮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市级龙头企业,同时对原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监测,新认定银海(江苏)木业、淮安淮河木业、江苏金润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日益显著。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配、直补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让农民在产、运、销等各个环节中获得收益。以江苏苏淮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上善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庄式”模式、以涟水圣农养殖有限公司、淮安源农畜禽有限公司、淮安市润泽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以江苏苏美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运作较为成功。2011年,列入考核的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收购、加工农产品1.3万吨,收购额10亿元,带动农户8.5万户左右,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4250万元,户均获得收入500元。同时,龙头企业发挥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年使用季节农工12000人次,企业支出报酬2400万元,每人次获得报酬2000元。

龙头企业对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县龙头企业着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加工水平,有20家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龙头企业还通过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优质稻米、特色蔬菜、优质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2011年,列入考核的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种植基地45万亩,畜禽养殖基地3万亩,其中无公害基地面积20万亩。3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苏北果品批发市场、涟水县东门蔬菜批发市场、涟水县家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等逐步完善,构建起了现代农业流通体系雏形。

市场开拓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企业通过建市场、进超市、设窗口、办展销、强品牌等手段,着力拓展农产品市场,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覆盖面。目前全县10家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外拓农业基地30万亩,每年从基地运入县内加工的农产品近10万吨;有12家企业在全国设立1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江苏圆绿捆蹄有限公司的农产品已进入苏果、大润发等大型超市;淮安永顺德肉联厂在上海设立配送中心;江苏苏美食品有限公司在华中、华南地区设立20多家销售办事处。

二、存在问题

尽管涟水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县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很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差,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有效地组织特色产业建设和优质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链难以形成。二是机制不完善。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广泛形成,自发、随意、松散的联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三是组织较松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缺乏主动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四是服务不到位。服务体系仍不健全,龙头企业市场开拓乏力,产品销售渠道不畅。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建议

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做大做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根据涟水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对该县的省市县三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要选择几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龙头企业,在政策、项目、技术等方面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强力推进其做大做强。引导这些企业带着项目和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走出去,与江苏仍至全国同类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行对接,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等多种模式,膨胀企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带动整个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让龙头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使龙头企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行业的龙头企业结成企业联盟,共同闯市场、打品牌。

2.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该县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利用资金扶持杠杆,鼓励各乡镇依托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启动社会和民间资金,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使我县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中的能人的作用,鼓励他们大胆领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使他们尽快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新的生力军。

3.引导企业自身创新发展

带领企业学习省内外成功的农业龙头企业,让他们树立信心,在龙头企业中形成敢为人先、敢于做大做强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加快企业发展,膨胀现有规模。同时增强企业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积极探索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参股分红、代储代售等多种形式,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体制,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强的目标。

4.加大基地建设

引导各级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龙头企业通过最低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互补,以带动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

5.推行标准化生产

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支持龙头企业使用自己的商标和品牌,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使企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安全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开展好企业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活动,使龙头企业的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

6.加快农产品集中区建设力度

在原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量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进入集中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实力的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进入集中区,全力打造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优势明显、功能定位准确的涟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7.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

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搞好政策、信息、技术服务,积极为龙头企业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龙头企业建章立制,确保企业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真正把龙头企业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和国家支农惠农建设项目的承担实体。

8.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中央和省市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下一篇:改制医院提高护理水平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