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30 10:57:46

在化学教学中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要: 目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化学教学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然而探究起于“问题”,所以化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善于提问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对初中生的“问题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策略,现总结如下,与诸位同行交流。

一、初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生的“问题意识”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想问。

部分学生学习意识淡薄,没有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2.无疑问。

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或者课堂上大多数教与学的行为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3.不敢问。

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绝对权威依然存在。在教师面前一些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自卑紧张心理,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4.不会问。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总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思考,学生只需被动接受,机械训练,记住答案即可,不需多少思考,致使学生不想问,不爱问,不愿问,进而不会问。因此,教师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积极性的保护和鼓励,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较差的主要原因。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只有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要想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问,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其次,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耻笑别人提问的现象和人给予批评。当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时教师应予以表扬鼓励,最重要的是对不符和教学需要的甚至是肤浅的问题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引发学生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此,学生就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创新思维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问题的数量会增加,质量会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就会得到强化。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不论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同时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捕捉疑点。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取之不尽的问题素材。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去挖掘和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进行分子运动的教学中,我先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将盛有浓氨水的小烧杯A与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B靠拢放在一起,并用大烧杯将它们罩住,不久可以观察到小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色。此时,学生产生了探求原因的急切欲望和渴求。这时我不急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这个现象进行猜想。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能力。学生很快提出了一连串的猜想:

(1)小烧杯B中的酚酞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变色,与小烧杯A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慢慢地进入了小烧杯B中,使其变红。

(3)小烧杯A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慢慢地进入了小烧杯B中,使其变红。

……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猜想,我首先肯定他们的想象与勇气,尤其对其中合理而又有新意的想法及时予以表扬。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经过交流讨论和“头脑风暴”的思维发散与收敛,学生获得了“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逸出,这些粒子进入酚酞水溶液中也能使溶液变红”的共识,从而认识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性质。

3.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有时是因为他们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提问示范,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产中的实践问题,引发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引导学生避免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并注意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可通过演示自然现象、进行实验、利用学生的错误等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盐的通性后,很多学生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认为金属钠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元素,产生红色沉淀。对此我并给予纠正,而是“将错就错”,先让学生自己做该实验。学生发现产生的不是红色沉淀,而是蓝色沉淀,同时还有浮、熔、游的现象,从而引发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问题情境,达到“愤”“悱”的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用我提醒,学生就积极地交流讨论起来,并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实验,证明了自己的新的假设,获得“钠与水易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而氢氧化钠溶液又会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的共识,进而得出,“金属活动性比钠更活泼的钙、钾等也不能把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置换成单质”的结论。可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加强双基教学,丰富知识结构,形成学生提问技能。

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例如,化学的概念、规律、原理的表述是非常严谨规范的,这可以作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良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教师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如催化剂的概念的得出是通过前面的实验证明它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大大加快,给学生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快”,但在定义中却找不到“加快”二字,而以“改变”代替,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并作为问题提出来。

5.把化学课堂教学伸向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

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作用,了解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如何防治“白色污染”和水污染,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等等。当然,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多种多样,但教师无论实施什么策略,都要改变“自己是权威”的传统观念,要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力,哪怕提出的是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平等地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才能形成真正强烈的问题意识。

总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能力、有发现、有创造的人,就必须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个会思考的人,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焕庭主编.心理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

[2]袁来德.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12):16.

上一篇: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中学女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