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8-30 10:41:41

“去中心化”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Web2.0时代以多点对多点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解构了原有的单向文化的社会结构,正逐渐转向多元的双向文化的社会结构。“去中心化”是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并非中心消失和社会阶层的完全消失,是原有的中心意义被大大弱化或完全转向,是由高度集中控制向分布集中控制转变,变得更加个体化和多元化,直接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呈现。

权威进一步分散

在Web1.0网民不知道发言的是谁,在Web2.0网民不再在意发言的是谁,而关注传递出的信息。在Web2.0用户中心论取代了权威中心论,文化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受到少数精英阶层把持的、定向的、有限的过程,分散的网民通过Web2.0提供的技术支持,联成一体,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反“客”为主,成为主流文化形成的推手。Web2.0使得媒体的重心从组织层面转向个人以及个人媒体层面。DIY成为主流,博客、播客、威客、维客……这些所谓的“客”,其实是网络文化的真正主人,在动态中充当着文化权威的角色。少数的精英权威被分散的普通网民所代替。权威式的文化中心主体意志被淡化,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成为主流,所形成的文化关系则是“去中心化”的,进而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构成模式。

Web2.0是多点对多点传播,门户网站不再是交流的中心,人们直接进行多点对多点的沟通,进行信息的制作传递修正,新媒体已经实现从精英掌握的高端资源向多数人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转变,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放在了“某个网站多流行”,而不是讨论“某个网站诞生了”。主流文化形成的主角由少数精英转为一般的网民。重心转移到网民个人层面,许多隐藏的文化信息被反映出来,并迅速地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上传的信息不断更新改变人们的文化认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种文化信息的权威。

在人人贡献,人人编辑为宗旨的维基百科中,人们可以浏览,创建和更改Wiki页面上的文本内容,任意地选择匿名或者实名方式编辑添加内容。所有的版本都会被系统保存,人们可以随时找到更改以前的版本。每个参与者的自主性都得到了尊重,平等自由的理念贯穿于网民参与Wiki的实践中。Wiki代表的是网民自发参与、自我组织、自我体验的个人权威的新媒介观。在Web2.0时代权威角色不是天生的,是通过人气催生的;不是稳固不变的,是不断的被更新不断被质疑的;不是精英阶层把持,是普通网民占据的。

Web2.0时代人们不仅能下载,更重要的是能上传,网民成为内容的主要提供者,网站成为了次要的。网民对文化的塑造更为直接,主动,分散了传统的文化权威。在Web2.0时代权威者神秘而神圣的光环渐渐褪去,但是平凡而又具有创造性的网民在RSS、SNS里,制造了一个一个的神话。

个体成为网络文化的核心

由Web1.0进入Web2.0,传统权威被分散,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说:在网络里的每一个人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是个性化的,由它们构成的网上大众必须看作是每个人的相加(复数)而不是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网络的“去中心化”强化了网络文化表达的个体化、多元化。

Web2,0以个人展示为中心,以个人网页为节点,用户的个性化和价值观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Web2,0时代个性化更明显地倾向为个体化:不是一群网民的综合,而是某个网民的凸显。这改变了以往讲述网民故事的模式,进入到网民讲述故事的模式,网民成为叙述者。从We到Me-Media,个体成为网络的核心。仔细分析博客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方式,传播出版、信息方式。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成为展示个人文化的平台。

SNS提倡的是社群主义,但Web2.0赋予社群主义更新的内涵,凸显出个体化表达的尊重和倡导。社群主义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的严肃概念,在城邦至上、群体至上的政治道德之下,社群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社群对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在Web2.0时代,社区群体,更加突出的是自我和个人对社会的优先性。这种个人表达的倾向,突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可以得以实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更为的宽松,另一方面则是Web2.0带来的技术上的支持:在Web2.0时代,多样的网络工具丰富了网民个人意见的表达渠道,网民可以畅通无阻信息交流,产生出更为强大的意识流,左右主流文化的形成。

语言是文化意义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变化体现着文化的变化。Web2.0提供了多点对多点的技术支持,人们文化表达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通过对SNS、标签、博客、播客、威客等应用得以实现。在应用中,网民对一些话语进行了二次组构,赋予新的意义,如“法书家”、“老衲”:“Orz”、“酵母”、“人不能太八分斋了”。这种颠覆丰富了语言的表达。网民通过对语言的颠覆,表达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规避了传统语言语义上的禁制。以往多元化文化观的表达是隐藏的,Web2.0时代则显性的。加杂了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火星文,裹带着强烈的“去中心化”色彩。这体现出个人文化意愿表达的多样性,是多元化文化观的显性体现。

去中心化趋势

网络红词越来越多从网络社区群体产生,在网络上中心话语反而被边缘化。“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欺实马”、“楼脆脆”、“楼垮垮”等这一系列流行语言已经脱离原有的涵义,表达着网民多元化的文化观,通过对事件的概括,批判不合理现象。这种批判在Web1.0时代由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发起,现在的越来越多是由个人发起的,进入某个RSS或SNS社区讨论,然后被另外的RSS或SNS转贴,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形成热词,比如“钓鱼”、“被就业”、“临时性犯罪”等。在网络中扩大影响,在网络中赋予意义,形成足以影响社会现实舆论的力量。

网民通过创建“我”的网站,上传“我”的内容,表达“我”的观点,分享“我”的思想。麦奎尔指出:由于各种传播手段及其功能的不断融合,公共传播与私人传播之间的差异,也不再受到技术的“支持”。所谓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收者或目标对象,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Web2.0给予了网民获得更大权力的可能性。

网民可以使用SNS进行一系列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建”:一是创建“我”的博客。所有来访问SNS个人网站的人,都可以即时交流;二是创建“我”的播客。三是创建“我”的社会网络,在创建的SNS私人网络中集中我熟识或不熟识的人,四是创建我的工作流,同事们可以和我在SNS网络里建立一个工作流社会网络。这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创建目的显然不是自娱自乐,而是为了分享。

在分享中,“去中心化”进一步被加强,因为分享的内容并非传统意义上通过门户网站或精英人士网站提供,个体化的内容成为主流,广大的博客、播客、沃客、印客等成为主要来源。创建是否成功与其在网上的人气有很大关联。在创建分享中网民体验到成就感,受众完成了从网络“下载”的消费者,到网络“上传”的生产者的转变。

在Web2.0里,网络文化中一再呈现叛逆性内容,传统文化认知不断被改变。个人喜好不同、视角的不同,对事物看法也有很大差别,网民通过创建,上传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文化观。只要时代在不断前进,文化就会不断地反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Web2.0时代带来的是革命性变化,技术的升级带来内容的升华。创建与分享是Web2.0时代网民积极参与文化构建的表现,“去中心化”极大的促进了网络文化个体化、多元化的转变。

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经历了从个人权威到门户网站权威再到个人权威(网民个体)的发展过程。Web2.0的“去中心化”使得“权威”变得宽泛,而且在动态中不断地迅即地被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逐渐成为主角,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及运作方式已显得不合时宜;作为弱势的个体得到了Web2.0的技术支持,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对RSS、SNS、博客、威客等应用变得强势。Web2.0的“去中心化”给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了我国研究者的关注,这探讨有利于理解网络文化对社会现实带来的影响。

上一篇: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 下一篇:百货巨头网购市场大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