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高校的会计本科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30 10:33:21

不同类型高校的会计本科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从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在会计学科建设与教学方面的不同点出发,选取了典型高校为例,探讨了会计本科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科特色优势,及时反馈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健全校企连接环节,培养有高校特色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特色 市场需求 校企连接

我国会计教育领域近年来不断得出新的研究成果,会计实业界对于高校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逐渐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同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而设置的会计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迫在眉睫。

一、不同类型大学会计培养模式的比

(一)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大学以财经类知识为专业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会计执业能力,教学主要以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实务为主要目标。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他们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的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了46%,专业任意选修课达到了31%,类别选修课比例为23%。这样的学科设置对于培养面向就业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工科类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工科类大学以工科见长,辅之以理工医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廖果平、赵红梅、王卫星、王文华(2012)的研究认为,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走特色化路线,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概念。以东南大学为例,其会计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本专业倡导“宽口径、重基础、理工文管交融”的办学方针, 培养具有财务会计所具备的的专业素养、理论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会计人才。但是对于学校的工科优势并没有很大的体现。

(三)综合型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淑仪、吴涛(2005)早在多年前就提出向国外会计本科教育借鉴经验,提倡会计教育应当是终身教育,通过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于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综合型大学要走的路必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拔尖创新型人才。笔者从自己曾参与的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总监的采访中得出,他们更欢迎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领导与组织能力的高校毕业生。

二、当前高校会计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类型高校的会计学科设置没有凸显高校特色。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以工科院校为例,目前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与其他院系基本没有交集,培养形式单一。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学科优势,鼓励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成立课题组等,这对于会计系学生未来的专业化道路大有裨益。

(二)企业及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无法有效反馈到高校教育体系。

当下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市场信息的更新速度超过了高校课程改革的周期。刘永泽、翟胜宝(2009)提出在新形势下,会计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能力,知识面涉及经济、金融、管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等多个方面。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高校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实业界与高校的反馈机制尚有不足之处。

(三)校企连接环节的缺失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利。

经过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目前高校已经注意到教学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掌握完整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会计教育实践环节,包括会计模拟实习、会计实务实训等。但是,单纯的模拟实习缺乏真实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个企业运作情况的认知以及理解。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产学联盟”【4】(毕茜、彭珏2012),也即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

三、会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以工科大学为例

(一)高校特色学科的应用。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培养具有高校特色的会计人才。以东南大学为例,学校以工科见长,优势学科涵盖了建筑土木类、移动通信和电子信息、能源等不同领域。从需求的角度出发,首先,为了增强毕业学生的竞争力,我们应当向学生开放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于不同行业有感性的认知。其次,通过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应当鼓励学生到理工科院系选修工科基础导论课程,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

(二)市场需求在高校教育体系的反馈机制。

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反馈到高校教育第一线对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十分关键。我们应当建立有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首先,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加入就业市场实时动态分析,定期聘请有经验的HR人员来高校交流息。其次,高校应当组织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考察实务界的情况。第三,对历年毕业学生做跟踪调查,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具象而有价值的。

(三)校企连接环节的加强。

我们可以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在短学期课程中插入课题研究组计划,鼓励学生前往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学习。对于不同企业的了解,以及对于同一企业不同部门深入认知,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短学期课题组的实施需要学校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支持。

四、总结

会计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对于学生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加强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一方面是“走进来”,是指让实务界人士走进高校课堂。可以定期邀请实务界业内人士,如人力资源总监、企业管理专家、注册会计师等,深入课堂辅助第一线教学。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应当及时反馈给教学第一线。另一方面则是“走出去”,不同高校应当利用特色优势学科的资源,鼓励学生融入不同行业领域。会计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现实,利用现有资源培养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果平,赵红梅,王卫星,王文华.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分析[J].会计之友,2012,(15).

[2]应淑仪,吴涛.国外会计本科教育的启发和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05,19(5).

[3]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4]毕茜,彭珏.会计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讨――基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7).

上一篇: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