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资费混战 联通“统一”接招

时间:2022-08-30 08:49:23

随着三大运营商3G资费标准方案的陆续公布,在巨额投资推动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市场争夺战正不断升温。尽管3G尚未全面放号,但为抢占市场份额,3G资费战却早已短兵相接,硝烟弥漫。

运营商们似乎忽略了用户普遍反映现在的资费标准过高的问题,如果消费者因高昂的费用而止步3G,那么高额的资费可能成为用户迈入3G时代的高门槛。监管层已经留意到目前3G资费的乱相,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此前表示,“对于3G资费,应该要求它不能超过2G的收费水平”。

高昂的3G资费

纵观三大运营商的资费方案,名目众多而价格昂贵的资费标准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3G资费标准中不仅包括语音通话资费标准,还包括很多新业务和增值业务的资费标准,以致资费标准繁琐复杂。

目前的3G资费标准,语音通话标准基本和2G持平,然而新的数据业务的资费则要高出很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设置了按流量或时长计费的套餐,每月价格由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且均未推出不限时、不限量的包月资费方案,超出的部分均需另外计费。

中国移动设置4款按流量计费的套餐,中国电信的3G资费方案独树一帜,继承7ADSL固定宽带按时长计费的模式,中国联通则推出了基本套餐、无线上网卡套餐和可选包三种方式,并设计了7档“3G基本套餐”和3个“3G可选包”。

“三大运营商所推出的3G资费方案均采用差异化的计费方式,无论是按流量计费还是按时长计费,套餐费用还是显得昂贵。”电信分析人士王煜全认为,用户普遍期待的无限量包月的计费方式并没有出现,各种套餐费用的计算让不少消费者云里雾里。

与此同时,运营商所推崇的“优惠套餐”也并不那么优惠。目前3G用户使用最多的业务是高速上网和视频通话,但在选择套餐资费后,还必须为其他“捆绑销售”的、使用较少的业务付费,显然不够合理。

“太贵了,用不起!”陆续公布的3G上网资费令广大用户感觉有些吃不消。有用户表示,一个页面至少用去2MB流量,如果办理100元包2GB的套餐,那就等于是打开1000来个网页,这100元就没了。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5万多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74%的人认为目前的3G上网资费过于昂贵。在计费方式上,86%的网友倾向于“包月,无限量”;在每月的消费支出上,超过九成的网友每月用于3G上网的消费预算在100元以下。

目前的3G上网资费与广大普通用户的心理预期有相当大的距离,可能会影响到3G无线宽带业务的推广和消费者对3G的热情。

根据《全国网民3G调查报告》显示,有49.2%的网民表示影响其升级到3G的最大阻力依然是“上网资费太高”,而“3G应用太少”则构成第三大阻力,占17.5%。

“目前的3G资费确实是比较贵。”中国电信科学研究院的陈金桥表示,现行的资费方案都是由相关监管部门来审核的,并不是运营企业单方面制订。同时他认为,3G目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现在的资费较高是正常现象。

在陈金桥看来,站在运营商的角度,3G的高资费似乎是必然的。中国联通前期投入了600亿元人民币进行WCDMA网络建设,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3G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也有数百亿元,加快成本的回收成了运营商的主要诉求。

同时,早在3G资费方案公布之前,三大运营商的广告便已铺天盖地,无论是中国移动的“G3”、中国电信的“天翼”,还是中国联通的“沃”,都让消费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些高昂的广告推广成本无疑将转嫁给消费者。

此外,王煜全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较高的资费符合“撇脂定价理论”,即在新产品投入时利用消费者的求新心理获得一定的高额利润,然后再逐步降价,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最大化获得经济利益。并且,三大运营商只有目前把价位定高一点,以后才有下降的空间。

目前的3G资费标准曲高和寡,很多消费者因高昂的费用而止步3G,从而失去对3G的热情,3G市场一度出现“冷场”。为打破这一资费困局,三大运营商开始暗中角力,开始调整资费结构,细分市场,寻求突破。

中国电信3G校园套餐计划大有在试商用期间拔得头筹的气势,但相对于中国联通全国统一资费的计划显得逊色不少。

联通主打“统一”牌

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最后一个启动3G试商用,其3G网络速度更快、选择更个性化、覆盖更宽广、业务更丰富。面对纷杂的品牌与业务发展现状,中国联通对现有品牌构架进行了重新梳理,来构建契合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全业务品牌“沃”应运而生。“沃”品牌作为中国联通与用户沟通的核心品牌,是以中国联通企业品牌作为背书,并将主要面向个人客户、家庭客户、集团客户及客户服务,建立“沃3G”、“沃・家庭”、“沃・商务”与“沃・服务”等品牌延展。

“沃”的标识采用橘红色,色彩明亮、跳跃,给人时尚、愉快、充满活力的视觉印象,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充满强大的亲和力,并且大胆突破以往传统的对称设计风格,象征着敢于创新、不懈努力、始终前进的发展理念,与时尚、惊喜、充满想象力的品牌定位相吻合。“沃”的图形设计来自中国联通盘长图中的一部分,既传承,又现代。它将以崭新的、个性化面孔迎接3G时代,并区别于业内其他品牌。

对于中国联通而言,“沃”品牌承担着重要使命。“沃”将不断通过领先的技术、服务和业务,带给消费者让家人的温暖时刻相伴、让朋友的欢乐同步分享、让业界精英走在时代前端、让令人惊叹的未来提前降临、让科技更具人文关怀等新鲜独特的沟通体验。那么,随着中国联通全业务品牌“沃”的推出,这个后来者的表现却更加引人关注。

根据中国联通公布的3G套餐,中国联通于2009年5月17日开通的3G重点业务包括可视电话、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报、无线上网卡六大类业务,其中,对3G资费套餐的设计总体要求是六个字:简单、统一、规范。

中国联通3G基本套餐价格从186元到1686元不等,共分7档;而上网包月的价格也从2元至200元不等。试商用期用户只能选择3G基本套餐入网,在入网同时可选择其余3G业务,包括增值业务(M/T)、可视电话和手机上网流量等可选包。

无论语音通话资费低于2G标准资费还是上网费封顶500元,以及重新打造“类似超市”的3G多媒体业务价格,都体现了联通3G资费瞄准中高端用户的精准出击,而且一扫2G时代运营商资费竞争的无序状态。

“我们的3G资费套餐是全国统一的,所有的资费都是全国统一实施的,各地不允许有自己的资费,对用户来说将非常方便。”中国联通副总裁李刚在5月17日的联通3G试运营开通仪式上作出上述表示。

他认为,以3G业务吸引用户,在用户对联通3G业务感兴趣的同时,辅以取消了漫游费的全国统一通话资费,两大卖点足以吸引用户。

“沃”作为联通旗下所有业务的单一主品牌正式,标志着联通全业务经营战略的启动。据了解,以活力、进取、开放、时尚为特性的全业务品牌“沃”,旨在塑造全新的品牌个性,为广大客户带来耳目一新的人性化沟通体验。

该品牌作为中国联通与客户沟通的核心品牌,未来将涵盖中国联通的所有产品、业务、服务等多个领域,是中国联通实现由多品牌战略逐步细化到企业品牌下的全业务品牌战略的重要一步。

随着新品牌的深入人心和业务的有序推出,中国联通的3G优势将日渐明显。据了解,联通的3G资费全国统一的设计策略,其竞争对手亦承认极其高明。由此而言,中国联通的3G资费套餐的很多过人设计将为其他运营商所效仿。

“中国联通没有必要打价格战。”电信分析人士评价称,联通的3G资费体系使联通从根本上摆脱了低资费的竞争方式。

3G资费或逐步降低

不过,随着3G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网络容量的逐步扩大,相信3G价格大战会真正到来。

从目前的资费标准来看,3G无线上网与固定宽带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尚无法对固定宽带构成威胁。但从三大运营商的紧张态度不难看出,未来电信市场的竞争,必将围绕3G展开。3G资费下调的征兆已经在火药味渐浓的三大运营商资费标准中显出端倪。

“未来3G的资费完全有可能大幅下降,”中国3G专家李世鹤(TD-SCDMA)表示,“因为3G并不是为高端用户准备的,而是面向普通大众,所以3G服务未来的资费一定会向着比较低廉,甚至比现在2G的业务资费更低的方向发展。”

“2G时代,要建一个基站的价格非常贵,现在建一个基站的价格,同等条件下性价比更高,应该说降价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李世鹤认同娄勤俭的观点,3G资费今后可能还会降,因为移动网络规模越来越大,成本会不断降低。规模优势有利于降低网络成本,让3G总体资费下降。

他认为,对3G的发展速度,不能简单地以现在2G的发展情况来作比较,毕竟2G网络发展了10多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对全国多数3G城市而言,今明两年都是3G的建设年,到明后年,等网络真正建好后,3G的发展速度才会突飞猛进。

李世鹤认为,无论如何,作为目前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3G资费的下调值得期待,在网络不断完善、消费者不断增加之后,3G的资费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变革。毕竟,能让消费者都用得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随着三家运营商的竞争更加激烈,3G手机资费预计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会达到20%的下降幅度。”电信分析人士王煜全表示,运营商在3G业务发展初期都会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采取资费优惠、终端补贴等多种手段来吸引用户接受新的技术和业务,甚至有的运营商推出免费试用的策略。这些优惠的推出,的确吸引了一些用户选择3G业务。

“国外的3G运营商大都采用低价入市的策略。”陈金桥认为,和记黄埔借低资费快速占领市场,2003年6月,在英国开通3G服务后不久,和黄就发动了大规模的价格战,主动大幅降低资费。通过种种努力,和黄稳稳地坐上了香港3G运营商的头把交椅。

事实上,从全球3G发展脉络来看,3G真正的大发展仍然十分依赖中低端用户的力量。因为中低端用户对高资费非常敏感,只有合理的资费水平才能真正地将中低端用户吸引过来。

上一篇:初探“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投“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