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启动大规模长城资源调查

时间:2022-08-30 07:47:59

辽宁启动大规模长城资源调查

长城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为期10年的“长城保护工程”,辽宁省文物管理局也制定了相应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辽宁是长城资源十分丰富的省区之一,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战国燕、秦、汉、北齐、高句丽、辽、明均在辽宁境内修筑过长度数千公里的长城。上世纪4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和佟柱臣首先在赤峰和建平地区发现了燕秦长城。解放后,辽宁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调查,在辽西建平、北票、阜新地区发现了南北两道燕秦长城,这些长城皆为石筑或土石杂筑,有些地区遗迹尚十分明显。另外,在建平境内,燕秦长城以南,还发现一道长约65公里的汉代列隧,这是由墩台与城墙交替构筑的长城遗迹。

明长城在辽宁境内又称辽东边墙,从山海关向东,途经辽宁20余个市县,直达丹东鸭绿江边,全长约980公里,沿线分布着边堡98座,墩台849座,以及众多的关隘。明长城的修建皆因地制宜,除绥中九门口段为砖筑外,其它地段为石筑或土筑,或土石杂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边堡还有迹可寻,有些地段的长城墙体还部分保存,但90年代以来遭破坏十分严重,其中有自然因素,但更多为人为因素。

辽宁省文管部门一直都很重视长城的调查和保护,也曾多次组织力量进行调查,但至今底数不清:燕秦汉长城在辽东地区至今没有发现明确的遗迹,北齐、高句丽、辽长城的走向与遗迹目前尚难确定;明长城因线路长,缺乏系统的调查,保存情况也不很清楚。另外,辽宁只将建平境内保存较好的一段燕长城、明代九门口长城和少数烽火台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它长城遗迹尚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辽宁这次启动大规模的长城资源调查,旨在摸清辽宁长城的基本状况和详细信息,为长城的研究、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辽宁长城资源调查主要分本体调查,环境、病害调查和保护管理状况调查。调查的主要地段为辽西建平、北票境内已知的、保存较好的战国燕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有过调查,情况比较清楚的各段明长城,其中包括:葫芦岛-锦州的明长城、丹东-本溪的明长城、抚顺-沈阳的汉代列隧以及汉城。总体包括长城沿线的烽隧、亭候、城鄣、关隘等及与长城附属建筑有关的遗迹、遗物,同时包括地上和地下两方面的遗迹现象和文化遗存。辽宁境内长城的地理位置、走向、历史沿革(包括建置沿革、修建沿革和使用沿革)、建筑方面(结构、材料和修筑方法)等也均在被调查之列。

环境调查主要是指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包括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居民状况、产业情况、交通状况、环境变化和主要环境问题等。

而病害调查则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洪灾、雨水、河流冲刷、植物生长、动物破坏等;人为因素包括战争、盗掘、生产生活活动、不按原状修缮保护、决策失误、缺乏项目规划和预测、不合理利用等。

保护管理状况调查主要包括历次调查、发掘、保护工程情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建设项目控制情况,保护标志情况,记录档案情况等。

此次调查获取的资料主要分六大类,其中文字部分的调查资料要以县为单位组卷,建立长城文物档案。与长城有关的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和照片、拓片、图纸等也均在收集整理范围之列。此次长城资源调查在充分掌握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传统的田野考古调查为主,辅以环境考古、航空考古等,并充分利用自然科技手段,以求全面完整地体现长城资源的原貌。

据了解,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以市为单位分段实施。每市下分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人员主要以传统考古调查人员为主,配以文物保护、测绘、摄影、地质环境和资料录入等方面的人员。

上一篇:加拿大华人画家宫兴福教授亚欧美艺术之旅 下一篇:在俄华商受“灰色清关”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