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时间:2022-08-30 07:15:34

追求真实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基于学校与国际接轨的“桥”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笔者有幸再次和“桥”结缘,和学生一起探索桥,有幸弥补上次四年级学生所上的《走进桥的世界》语文综合实践课的遗憾与不足。

“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补充,更是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语文学习的实践和创新。学生以语文学习为主线,通过做、看、读、思、说等,进行跨学科的实践、探索、反思、归纳、总结,对“桥”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的认知。学生参与的全员性、真实性、层次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喜爱、投入程度,观课教师和专家的高度赞誉让笔者对这节课又有了更高的认识。静下心来反思,其得失都会促使笔者对这类课有更好的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课前细致规划

(一)在内容和方式上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我们先进行内容的设计。丰富的内容能够顾及到各个水平层面的孩子,基本是三大板块:制作、探索、反思。

选择分组学习和活动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小组。一个组动手制作桥;三个组从多方面探索,比如桥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古今中外体现人类聪明才智的桥、桥背后的故事等;一个组反思,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找进行总结、分析、归纳。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可以参与进来。

从寒假到本学期末,历时半年,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体验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苦与乐。

(二)保证参与过程中师生真实地体验。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周六、周日很忙,没有时间去真正走入生活实践当中,因此领导在布置此项任务时,由教师上网或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去背一背,上课一展示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只有孩子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东西才是最宝贵的。比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开始查找出来的资料是庞杂的,对查找的资料不加选择。有些学生家长在配合孩子活动时,其最初目的在于怎样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活动本身,所以经常在家长帮助制作的幻灯片中见到自家孩子的个人秀。

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学生查找的资料以及学生上交的活动照片就更有针对性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料多、难、深,如果这样汇报,倾听的学生、教师就会一头雾水,觉得枯燥乏味。怎样把自己收集到的或实践获得的知识变成趣味性强、浅显易懂的知识展示给同学们,各个小组的学生又是煞费苦心。经过一番实实在在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学会了合作,习得了材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归纳、取舍等能力。

(三)展示的内容和方式真正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

综合实践课必须是在学生充分实践活动后才能够上,而最后的上课只是展示、汇报、总结。因此,前期的准备过程相当重要,教师在布置工作时除了考虑到难易程度外,还要考虑活动任务分配的全面性。比如:活动是否能激发孩子的真思维,触动学生的真情感;如何融入语文元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有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活动中学生是否有新的提升。总之,周全的考虑会让学生活动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各组学生活动还要具有内在联系。比如:学生做桥与学生查找桥垮塌原因形成联系;学生查找艺术层面的桥与彰显聪明智慧的桥之间产生联系;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语文听说读写的表达产生联系。这样,最后的汇报、展示才能将不同小组学生的汇报融会贯通到一起,学生对“桥”才会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上真实互动

本次拓展课所探究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形成师生、生生,甚至师生与听课者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互动,增强参与情趣,促进思考,促进生成,促进提升。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在环节设计上要一切从真实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为基础,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上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结果。我们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真问题。

所谓真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有疑惑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抛给学生的。学生将制作的桥展示后,听讲的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看似困难,但由于每座桥都是学生亲手所做,他们经历了多方求教、查阅资料、构思、设计、实施、检验等环节,都能比较好地应答,被提问的同学展现了自己切身的感悟,反而给课堂增色不少。

在互动过程中,除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学生设计问题由在场的听课教师来回答。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他们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二)真点拨。

学生在“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历了走桥、听桥、看桥、说桥的活动。如果从桥的内容上来谈,如下图所示:

想想看,如此之多的内容,如果教师不给予及时深入浅出的点拨、梳理,学生的实践成果就不会有有效的提升,仍然是凌乱的、分散的、毫无系统与深度的。举例如下。

1.由桥来谈愁。

学生在“艺术中的桥”部分,分别展示了 《鹊桥仙 》(秦观)、《卜算子・咏梅》(陆游)、《枫桥夜泊 》( 张继)、《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些诗词有的通过鹊桥的神话故事,倾诉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那种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思念之情;有的通过“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表达寂寞、孤独,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更是表达诗人寥落、孑然独行的境遇;有的通过“小桥流水人家”“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客居他乡的游子那种绵长的愁思。

学生在朗诵的时候,很动情,有的还闭着眼睛,此时教师结合投影及时总结提升:“这几首诗词都通过桥所描绘的情景来表现作者‘愁’的情感,我们很多同学都知道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在他的很多影片中经常在紧张的大战之前,出现一群象征和平的鸽子,这里的桥和鸽子还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桥和鸽子么?将来如果你们当导演的话,拍一些情感戏的时候,也可以加入桥的成分。”此时通过教师简单形象的点拨,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桥文化,还对一些美学、鉴赏以及意境看似深奥的东西,有了感性、直观的理解。

2.由桥的故事联想到身边的家长。

学生在讲桥背后的故事时,体会到了建桥者为了方便于他人,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产生了感动、敬佩之情。而此时教师并没有局限于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的赞美,而是把目光转向一位从事过建桥、机场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家长,教师说:“我们身边的这位是吴疆懿同学的家长,他是位工程师,也像那些建桥的工人一样,为了建筑的安全,忙碌在工地上,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位家长。”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够把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很多孩子也走出了“爸爸管我少,老忙工作”“爸爸没有妈妈爱我”的误区。

(三)真评价。

本次活动,虽说是语文综合实践课,但毕竟涉及到科技。六年级学生长大了,不是语文教师的评价,学生就能彻底服气的。不妨把权力放给专业人士,让他们为语文课服务。以下是一位学生听到专家以及校领导评价后的感受。

两周前,我上了一堂综合实践课。我为这次实践课付出了很多努力,制作了一座桥,带到了现场,让真正的桥梁专家进行了点评。专家说我的桥是这七座桥中结构最稳定、最省材料的桥。因为我的桥是三角形的,三角形是世界上最稳固的形状,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建起来的话,两个桥墩是可以保证桥的稳定性。虽然我做的很粗糙,很多同学也不看好,但却受到了专家的好评,有点意想不到。这次实践课让我了解了很多东西,让我认真地了解了斜拉桥,认识了悬索和桥墩,还认真动手制作和修改了桥梁模型。我会更加努力,争取有一天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上建起我设计的桥。(孙程午)

上一篇:“感恩母校”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策略 下一篇:食物和身体的和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