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

时间:2022-08-30 05:45:18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合作学习不仅成为教师的教学法宝,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备受人们关注。笔者站在一个创新者的角度,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予以了分析,并总结了提升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实践的一些经验,现分享如下,希望能给众位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就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改革,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是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也有团队精神。在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合作学习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有益的历程。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备受关注,是一个值得学者和教师专心探讨和论证的话题。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单一、古板、吸引力差,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互动性差,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也如此。新的合作学习模式,一扫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但因为尚在实验中,难免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如过于追求形式化,矫枉过正;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显著;教学评级系统性不强。针对这三点,笔者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合作教学过于形式化

合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开始在教学中运用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短时间内不能吸收合作教学的精髓,在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性上难免走入另一个模式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形式,缺乏应有的内涵,使合作教学的实用性得不到发挥,这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呈现层次不齐的局面,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也显著,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一时转变不了,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分组讨论学习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容易出现的弊病是,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和学习差的学生一组,总是出现强强联手、弱弱结合的局面,这起不到合作教学的作用,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差的学生一起进步。

(三)缺乏相应的合作学习的评级体系

常规评级系统以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为参照,其特点是,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序,并按照考试成绩给教师定级。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合作和讨论学习为主,没有明确的分数概念,所以一时难以发挥传统评价系统的作用,与合作学习配套的评级体系亟待确立。

二、提高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

(一)合理分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避免强强联手的现象发生,教师要有策略地安排层次不同的学生一起学习,男女生混搭,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发展,也有了团队精神。强弱结合的学习小组,差等生会有很大压力,教师要及时疏导,鼓励他们抓住和高手学习的机会。

(二)课堂上鼓励学生充分交流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合作学习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的新的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改变陈腐的教学局面。所以,教师要倡导课前预习,课堂上以讨论为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教师要合理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初中阶段是人的特殊时期,求知欲强,却难以控制自己,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掌握合作学习的灵活性。首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分寸,既要避免学生说题外话,耽误学习时间,又要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则,引导学生有团队精神。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回答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互动,互设问题,相互回答,形成一种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建立适合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一直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合作学习旨在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和团队精神,追求自主和探索式学习,其效果难以用分数来衡定,所以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评级体系。可以试用其他方式进行衡量,例如,有的学生历来不抢答问题,现在争着回答问题,这就是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不愿意自主学习,现在改变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是成果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效果不能单纯依赖分数来衡量,要灵活地掌握,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进步为指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在教学中一步步改进,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祁梅.提升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34).

[2]杜爱印.从合作走向成功——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及教学过程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1(05).

上一篇:家庭即课堂,生活即教育 下一篇:贫困地区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