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整复手法与低周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2-08-30 04:47:07

仰卧整复手法与低周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评价仰卧整复手法与低用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手法治疗组36例,低周波治疗组34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头痛程度指数、颈椎活动度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头痛 手法治疗 低周波 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57―02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引起并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文献报道局部颈神经阻滞疗效较好,但临床操作中精确定位困难,风险较大,难以推广。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间关节和(或)椎旁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更易导致颈神经受刺激而发生颈源性头痛。相关研究显示,仰卧整复手法对消除颈椎病各项症状有较好疗效,故本研究总结和观察了颈椎病患者颈源性头痛的一些临床特点及该手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并与低周波疗法作初步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07年9月就诊于江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颈椎病患者,且符合入选标准者进入临床研究,最终完成治疗及随访者70例。根据就诊时间先后编号随机进入手法治疗组(n一36例)和低周波治疗组(n一34例)。手法治疗组36例,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z3~70岁,平均(46.21±14.21)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9.85±9.81)个月。低周波治疗组34例,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25~76岁,平均(49.68±15.06)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19.32±9.82)个月。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诊断标准。参照sjaastad提出的诊断标准,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病程≥6个月;②近3个月内未经任何药物治疗;③颈椎x线检查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手法治疗组和低周波治疗组分别有16例和12例经CT或MRI检查显示椎间盘膨出)。

1.3排除标准:①神经科确诊其他类型头痛者;②颈部脊柱骨折、脱位或椎间盘切除术后及严重骨质疏松等不适合手法或低周波治疗者。

1.4治疗方法。手法治疗组所有患者采取颈椎仰卧整复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5~10 min⑦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5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并向后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1 min,反复3~5遍;③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双手协同,交替进行,透热为度;④以中指指腹着力,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3~5遍;⑤同第二步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部45度左右,反复3~5遍;⑥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以透热为度。以上操作每次20~30 min,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低周波治疗组采用日本产(HOMER ION)HL―Ⅲ型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将两个负电极并置于上颈椎两侧,阳电极置于颈椎大椎穴处。选用自动3号处方,加热至41℃,耐受量为限,每次30min,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1.5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疗效标准。①痊愈:头痛及伴随颈、枕部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劳动和工作;②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颈、枕部症状较以前有明显减轻,能够基本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头痛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日常工作仍受到一定影响;④无效:头痛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恶化。

2

结果

2.1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0例和5例因头痛症状缓解满意而中途终止治疗,手法组3次治疗者3例,6次2例,8次3例,9次1例,12次1例;低周波组5次治疗2例,6次1例,7次1例,8次1例。其余患者均经2个疗程治疗,中间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和原有症状加重者。经过治疗,手法组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有效率为92.8%,低周波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6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5,P

2.2头痛程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指数。治疗后手法组患者头痛程度指数、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的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其发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在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尾侧亚核下降至C3或C4水平,与同节段的脊髓后角神经元灰质紧密毗邻,形成所谓的三叉颈神经核,既接受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传人到三叉神经脊髓束的神经纤维,又接受颈神经的传人神经纤维,感受头、面、颌和颈枕部的痛觉。尤其是眼支神经纤维与上颌支神经纤维能与颈神经传人纤维发生最大程度的汇合,能使来自颈椎骨和(或)软组织的伤害性感觉信息与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发生中枢会聚,导致伤害性感觉信息输入紊乱而产生牵涉痛。另外,部分颈神经纤维在进入脊髓后角前与副神经的躯体运动感觉纤维紧密伴行,也容易使来自副神经支配区域(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的伤害性感觉信息与颈神经纤维发生会聚,导致牵涉痛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颈源性头痛的疼痛部位大部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颁支支配的眶、颞和额部,极少数发生于其他部位(顶部),充分支持了这一点。对于颈椎病患者,除了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后的椎间关节和椎旁肌肉、韧带及骨纤维筋膜的肿胀、变性和炎症刺激三叉颈神经核产生颈源性头痛外,颈椎退变后的椎动脉血流紊乱和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导致的椎一基底动脉舒缩障碍也是颈椎病患者头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由于颈部脊柱组织的紧密性、颈神经分布的重叠性和椎动脉穿行于大部颈椎(C1~6)横突孔,上颈段、中颈段甚至下颈段的病变均可导致颈源性头痛,其中包含了颈椎局部骨、关节、肌肉、韧带、血管和神经等多种因素。另外,在本研究中治疗前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指数较高,但颈椎活动度指数却较低,治疗后头痛程度指数改善较明显,但颈椎活动度指数无明显改变。这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中颈椎活动度指数评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颈源性头痛临床症状与颈椎活动度指数的不一致性,与颈椎病症状和影像退变程度不一致相符。因此,加强颈椎活动度指数具体改变及影像退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可能更有助于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的阐明和治疗。

仰卧整复手法的技术特点是在保持颈椎生理曲度的前提下,施以纵轴方向的牵拉力,同时具有对颈椎骨、关节、肌肉、韧带和神经的治疗作用,松解粘连,促进循环,减退和消除水肿和炎症,“正骨理筋”,能够以较小的力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手法还能够有效改变患者的椎动脉血流紊乱,恢复颈椎的稳定性。故对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低周波治疗主要抑制颈神经感觉纤维的痛觉传导,所以对颈源性头痛的头痛程度指数下降较明显,但是其对颈源性头痛的其他病理环节作用相对较少,故颈源性头痛发病持续时间无改变,整体疗效相对略差。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颈椎病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复杂,需要针对颈部骨、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的综合治疗。

上一篇:对丹田及其按摩应用之管见 下一篇:指针配合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26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