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女婿村”上门女婿的酸甜苦辣

时间:2022-08-30 03:26:50

马学东是陕西宝鸡马堡子村人,37岁,在前妻和家人眼里是“山里人”。约10年前,在宝鸡打工的马学东和前妻相识并交往。妻子家在宝鸡市郊区,家里没兄弟,马学东入赘做了上门女婿。但这段婚姻并没有让马学东融入妻子家族中,由于矛盾不断,经过一番考虑后,马学东和妻子于2015年年底协议离婚,并净身出户。

结束这段离婚,马学东反倒有一种解脱。“以前活得太压抑了,那种感觉你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马学东告诉记者,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近年来马堡子村的年轻男子纷纷外出当了上门女婿,仅他所熟知的就有40多人。

马堡子村村主任李智军告诉记者,他做过粗略统计,马堡子村外出做上门女婿的占到全村成年男性的79%,“大部分70后男子离开村子做了上门女婿,80后、90后除非做上门女婿,否则很难在当地找到媳妇。”

一个人财两空的上门女婿

2015年8月离婚的90后上门女婿小徐,也是马堡子村人。2016年1月6日上午,当提及这个话题时,小伙子感慨说:“今后即便是打光棍,也不会再当上门女婿了!”他父亲老徐告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农村,上门女婿都活得很累,没有幸福感。

徐家有姐弟4个,前3个都是女儿。2000年以后,小徐的3个姐姐外出打工后各自组建了家庭,他成了家里顶梁柱。2013年小徐23岁,父亲老徐开始着急了,因为村子周围的姑娘都嫁往平原地区,即便是“彩礼”涨到了10万元以上,还是没有姑娘愿意嫁到马堡子。

老徐回忆说,2012年和2013年,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四处托媒给儿子找媳妇,但女方家一听徐家是“山里人”,连让双方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在遭遇多次提亲失败后,老徐和妻子决定让儿子去做上门女婿。亲戚问老徐:“你们两口子老了咋办?”老徐说:“到时候再说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老徐告诉记者,当时之所以下这样的决心,一是担心儿子打光棍,二则认为当上门女婿可以改换门庭,“马堡子自然条件太恶劣了,对后代都有影响。”

徐家儿子愿意当上门女婿的消息传开后没几天,就有媒婆主动上门提亲,称女方是当地平原地带的罗姓人家,只有一个比小徐小两岁的女儿,这些年一直在南方打工,有意找一个上门女婿。

2013年年底,双方家长和孩子分别见面,徐家对罗家的女儿很满意。老徐回忆说,罗家女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很水灵、讨人喜欢。罗家也很满意徐家的儿子,除会种庄稼干农活外,小徐还略懂家电维修。

小徐本来不愿意当上门女婿,但经不住父母一番规劝,加之见面后感觉女方看着很洋气,也就答应了。

2014年2月,两个年轻人“闪婚”。婚前双方家长约定,婚后第一个孩子姓罗,第二个孩子姓徐,无论男女。虽然是入赘,但按照当地的风俗,徐家给罗家彩礼7万元,另外还要负责买“三金”首饰、装饰婚房、购置家电。

尽管一场婚礼前后花费近13万元,但儿子入赘平原地带让老徐很高兴。他觉得今后儿子孙子再也不用呆在穷山沟里受苦了。

不料,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小徐傻眼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从认识到离婚,自己连媳妇的手都没摸过。包括新婚当晚,自己连续一周都睡沙发。

新婚夜,媳妇很正式地告诉小徐,当地的风俗是上门女婿和媳妇7天后才能“圆房”。性格内向的小徐信以为真。

第7天早晨,媳妇突然说南方打工的单位来电话说有急事,说完就拉着早已准备好的行李箱去了汽车站。罗家是丈母娘当家,小徐问丈母娘咋办。丈母娘回答说,年轻人应该以工作为重,并批评小徐不上进。

在罗家独守空房一个月后,老徐将小徐接回了马堡子村。

媳妇小罗经常换电话,有好多次,小徐想问媳妇日子还过不过,但电话很难打通。

老徐几次接到儿媳妇从不同城市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儿媳妇亲热地喊老徐爸,哭着说自己准备回家,和小徐好好过日子,让老徐给自己寄些路费。老徐以为儿媳妇回心转意了,就按照卡号每次汇款一千到两千不等,但儿媳妇一直没回家。老徐终于忍不住了,问儿子有啥打算,儿子说早想离婚了。

老徐一咬牙对儿子说:“爹支持你!”老徐告诉记者,他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儿媳妇在外面不但没有正当职业,而且居无定所、四处流动,还抽烟、喝酒、打牌。老徐甚至怀疑她从事不正当职业。

“不怕你记者笑话,我认为我们家被骗了。离婚时,我去索要彩礼,女方父母说彩礼钱已经用来给家里修房子了,让我把电视机、空调等家电拉走。我觉得这些东西晦气,干脆一件都不要了!”

他说做上门女婿在农村总是受欺负

在马堡子村,郑家父子两代人都是上门女婿。父亲老郑是上世纪70年代为了吃饱肚子从平原村子入赘马堡子村的,儿子小郑是为了逃离马堡子的落后,前几年入赘到外地当了上门女婿。

“也许这就是命!”如今在宝鸡打工的小郑对记者说。

原本姓刘的老郑,入赘马堡子村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平原地带普遍缺粮,兄弟姐妹多、家庭贫寒的老郑,从平原上的村子入赘到马堡子郑家当了上门女婿。

今年67岁的老郑回忆说,当时马堡子村人吃粮很宽裕。于是在山里亲戚的介绍下,他从平原上的村子入赘到了郑家,并改姓郑。“当时的风俗,男方上门到女方家不给彩礼,相反,女方家送给了我们家一袋玉米、一袋小麦。唯一的要求是,上门女婿必须改姓随女方。”

老郑对上门女婿的体会是“总是感觉低人一等”。但让他感到温暖的是,郑家人以及马堡子村的人对他不错。老郑认为,这是自己吃苦耐劳赢来的。

几年后,平原地带口粮依然吃紧。于是,老郑把自己当时才9岁的弟弟刘发财,也带到了马堡子。老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4年的冬天。

上一篇:以课程化理念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探讨 下一篇:语文教学设计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