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谈鉴别文本,解读深与浅的标准

时间:2022-08-30 01:50:06

朱才龙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三星小学 311200;朱华贤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311200

在文本解读的深浅问题上,常常会引发争议:有的说,如此解读,讲得太深,有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有的说,这样讲解太浅,在皮毛上捋了捋,让人没感觉,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深浅的把握,确实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是恰如其分把捏深浅呢?其标准又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的关键就是掌握火候与把控咸淡。治大国都可以烹小鲜为喻,阅读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最近,笔者先后听了几位教师执教冯骥才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人教版五下年级),发现他们对课文的解读大不一样,或生或熟,或咸或淡,有的很不入味。这里就想以若干个此篇的教学流程为例,以烹小鲜为喻,谈谈文本解读深与浅的标准问题。

一、过浅――仿佛只在沸水中窜了窜

经常烧菜做饭的人都知道,有些菜只要在沸水中窜一窜就可以吃了,比如毛毛菜、小青菜、豆芽等;但有些菜,必须多煮一会儿,比如茄子、南瓜、豇豆等;而对有些菜肴,必须慢慢地炖、煨,必须炖出滋汁来,比如老鸭、蹄膀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好味道。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对某些课外文章,有的可以一窜而过,但对于选入教材的课文,即使略读课文,一般也都不能简单地一窜而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安排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只是有的明确地指出、有的潜在暗中而已。因而,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并努力达到,都不能只是为了走过场。

有一位教师教学《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基本流程是:

1.在音乐声中揭题。

2.引导学生浏览全文,要求划出难写和不懂的词句。

3.启发思考:文章写的是生活中的圆舞曲,主要写了哪四支圆舞曲?(鸟鸣圆舞曲、花朵圆舞曲、街道圆舞曲、小酒馆圆舞曲)

4.逐一找出这四支圆舞曲的所在段落。

5.以朗读为主,一一讲解和划出有关句子,要求学生在课文边沿写下“鸟鸣圆舞曲”、“花朵圆舞曲”等语。

6.课堂练笔:假如你有机会到维也纳去,你最想去的是什么地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7.选择三四个学生的小作文朗读展示,并由大家点评。

从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只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只涉及到文章的表皮,学生大体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什么,但根本没有深入到文章肌肤,更没有触及骨髓,学生不清楚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文章的特性是什么,也不清楚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就好像一只剖膛洗净的鸭子,在沸水中滚了二三分钟,外表上看好像熟了,汤水中也漂浮出一些油星,可筷子一点也戳不进去。这样的文本解读,是比较典型的走过场。在语文方面,学生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提升,教与不教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

现行的教材,课文通常分精读、略读、选读等几种。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课文的类型确定教学的深浅,不要以为是精读课文就要尽可能解读得深入一些、是略读课文就可以解读得稍微浅一些、是选读课文就采用蜻蜓点水的方法,而是要根据课文的个性和学生的认知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区别,不在于前者要解读得深些后者可以解读得浅些,而是前者的个性目标或许有二三个,而后者的个性目标或许就是一个,或者后者是前者目标的进一步补充与强化。

二、恰当――保持食材形状又炖出滋汁

会不会烧菜?鉴别的主要指标是两个:一是火候把握是否得时,二是咸淡分寸把握是否适中。只有火候得时又咸淡适中,才能有滋有味。那么,以什么作为课文解读不深不浅的标准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毫无疑问,标准就是有没有正确解读出个性、有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个性的妙处。于漪老师最近说:“教师要教出每篇文章的个性,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能是教学应该选择的内容,但文章像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慧眼识出这些个性特征来。教师备课,就是接近文本、熟悉文本、进入文本、识别文本个性的过程。同一种文体甚至同一种主题的文章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素材处理方式、结构的安排、表达的特点等,如果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把握其个性,上起课来就有风采了。否则,只是讲解一般原理和概念,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意思!”(《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于漪老师访谈》《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这段话说得相当精辟,它道出了阅读教学精髓。阅读教学教什么?就是教文本个性,个性是文本最具营养的滋汁。阅读教学就应该从文本的个性处入手,以学生真正认识到文本个性为最终目的。

有教师教学《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基本流程是:

1.交流:你知道维也纳以什么而著名吗?(引出与维也纳相关的世界著名音乐家和著名乐曲。)

2.引导学生浏览全文,要求划出难写和不懂的词句。

3.思考:课文是写维也纳的圆舞曲还是写维也纳的生活?(明确文章内容的特别: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4.厘清:文章写了生活中哪些音乐元素?(鸟鸣圆舞曲、花朵圆舞曲、街道圆舞曲、小酒馆圆舞曲。)

5.品析:这些生活与音乐有什么相关?或者说,为什么维也纳的鸟鸣、花朵、街道、小酒馆都是圆舞曲?(此为重点环节。)

6.概括:鸟鸣的声音就是音乐、花朵等植物设计成钢琴、街道流畅的曲线就像五线谱、小酒馆成了普通百姓的演奏场所……在维也纳,音乐真正无处不在。

7.借鉴:本文的阅读,在写作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明确:要想写出新意,就要努力选择独特的角度。作者通过日常生活写音乐,巧妙!)

8.书面作业(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并当堂反馈):

(1)文章的标题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了“生活”二字?

(2)你怎样理解“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这句话?

(3)为什么说“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并不是在金色大厅或歌剧院,而是在城郊的小酒馆里”?

显然,这个流程的教学要比上一个流程更深入、更扎实,它紧紧抓住文本所独具的个性,并不断强化,让个性教学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

这里的流程3和7,就是为了落实课文的第一个个性“独特的视角”;流程5和6主要就是为了落实课文的第二个个性“生活与音乐的相关性”;流程8就是为了落实第三个个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文本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学生的理解也比较深入。鸭子还是全的,滋汁炖出来了,大家都能品尝到,无疑是一道佳肴。

三、过熟――把食材炖成难分形状的糊涂

烹饪中最糟糕的状况也许就是把食材烧焦烧烂。烧得不熟,可以再烧一烧;烧得过熟,就没办法变生;烧焦,不但浪费了食材,还浪费了柴火。文本解读也是这样,讲得过深过玄,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使学生云里雾里、莫名其妙,甚至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本文时,除了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安排了这样一些环节:

1.事先要学生搜集有关维也纳的资料,特别是音乐方面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

2.因文中有“有一种鸟的叫声像花腔女高音”,就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花腔女高音。

3.鸟声和教堂的钟声汇合,奥地利朋友称之为“免费音乐会”。对此,教师引导大家讨论:我们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也给这个音乐会取个名字?

4.想象补充:“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思考:一个满脸通红的老汉为什么要在小酒馆里拉提琴?

从表面上看,这几个环节都同文本有关,而且深入到了细处,有的是对文本背景的扩充,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开掘和深化。从中还可以看出,执教者也确实是花了一番苦心的,对课文作了反复的研究。但仔细一想,总感到不得要领。这几个环节全属于细枝末节,而且东一鳞西一爪。有的环节虽然与语文相关,但与文本个性毫无关联。它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都无助于文本的理解,反而冲淡和干扰了学生对文本个性的准确理解。1环节是搜集维也纳的音乐资料,这与课文有关,但它只是背景,根本用不着花七八分钟时间来交流,用三四句话介绍一下即可。2环节中“花腔女高音”是个音乐专业名称,也用不着在语文课上作专门讨论。3环节为音乐会取名,目的是什么呢?学生所取的“春之声音乐会”、“大自然音乐会”、“和谐音乐会”等都是对的,但意义在哪里呢?4环节中的想象补充纯粹是多余之举,即使想象出一百种,也没有价值,文中有两个“或是”足矣。5环节这一问,更是问得无厘头。这些环节的目标指向不明确,随意性很大,势必会让学生产生迷惘:学这篇课文,到底是要学什么?这样细碎的环节安排,犹如把鸭子的骨架和肉都烧糊了,食客连吃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了。

四、依据――叶老的例子说就是理论支撑

为什么以是否彰显文本作为鉴别或深或浅的标准?这是必然要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依据就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例子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文本主要由两个要素构成,内容和形式,语言可单独成为一个要素,也可以归拼到形式之中。就阅读教学而言,这里的例子是针对什么而说的?是文本的内容还是文本的形式?众所周知,主要是针对文本形式而言的。文本内容是不大可能作例子的,冯骥才从生活的角度写维也纳音乐,我们总不能同样从生活的角度来写维也纳音乐,这不成了跟屁虫了。内容更需要和强调新颖,而形式则可以模仿与借鉴。简言之,“写什么”一般不能作例子,“怎么写”则常常作例子。文本个性指的又是什么?其实也主要是文本的艺术形式,即文章是怎么写的。于漪老师前面那番话中说到的个性,主要也是指文本形式,她例说的“素材处理方式、结构的安排、表达的特点”,哪一点不属于艺术手法方面的?因此,是否彰显文本个性不但能检验能否更好地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也可作为鉴别文本解读是深是浅的一个标准。试想,文本个性都没有解读出来,不是太浅了吗?好像一对男女,互相连姓甚名谁和性格脾气都不了解,怎么可以作恋人呢?

当生则生,当熟则熟,咸淡适宜,这是烹饪的基本准则。文本解读也当如此,当浅则浅,当深则深,标准只有一个,有没有彰显文本个性,这为原则,也是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面所说只是针对教材层面,从理论上说,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是鉴别文本解读深与浅的首要标准,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太大,这里只是指一般对象,无法涉及特殊个体。

上一篇:浅谈化学课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随着时间的流淌,他们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