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地方投资

时间:2022-08-30 01:34:39

扭曲的地方投资

扭曲的地方投资受经济刺激因素驱动,地方投资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似乎忘了劳动力这一最原始的生产要素。

自今年8月以来,地方版投资计划密集出台,涉及金额动辄上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金额从起初的近4万亿元飙升至超过13万亿元,而这一数字恐怕还会继续扩大。

各地的投资规划据称都立足于地区要素禀赋,通过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具有合理性?

劳动力财富

在出口导向型的沿海各地出台的新一轮地方投资计划中,鲜有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投资重点的,满目皆是“高精尖”、现代服务业以及旨在为这些产业服务的“铁公基”等。归根结底,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低端、落后产业的思想近年来逐渐占据上风。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一些地区出现了对国际产业转移放任自流的现象。部分省份还以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发展战略,一厢情愿地急于实现转型升级。

面对此情此景,曾经为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四散而去,一部分转移到了内陆,这至少是一种有益地区平衡的国内产业转移。另有大量企业转移出中国,奔向东南亚。原本是中国的有效生产力就这样变成别国所有,这绝不是一种应该放任的趋势。

据报道,在耐克、阿迪达斯、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品牌相继撤离中国之后,国内服装产业由于成本压力加大,也呈现出服装厂外迁的趋势。凡客诚品CEO陈年预计,到2015年留在国内的服装工厂或不足如今的30%。

问题的关键是,国际产业转移是一场零和游戏。这些工厂外迁后,将在国外对中国出口,赚取外汇。有记者在广州万国广场的多家工厂直销店发现,不少消费者专门寻找由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工厂生产的耐克运动服和运动鞋,很多采购商也指定要购买越南工厂加工的商品。这些产品价格要比国内产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品质优良。看到这些现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贸易顺差会逐年下降了。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是否真的没有生存发展空间?企业面对劳动力成本非正常上涨是否束手无策?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人口世界第一,面积世界第三,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巨大,梯度发展空间充足。在沿海地区居民收入达到发达国家居民生活水平时,边远地区若按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标准衡量,依然还有1.28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表面看来像是负担,实质上也是财富,标志着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大有潜力可挖。“刘易斯拐点”尚未来到,只是劳动力的供求连接不畅。

对于这笔资源,很多地区不以为然。某些深居内陆、经济落后的省份似乎并不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投资计划中大玩新概念,好高骛远。

贵州省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有超过150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11.9%。近期该省出台的3万亿元生态旅游投资计划提出“国家公园省”的战略定位,认定贵州的竞争优势在于旅游。其实,贫困人口众多的贵州省最现实和最具成长性的优势并非旅游资源,而是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优势。这些恰恰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最有利的因素。反观旅游业,全国范围之内竞争激烈不说,其发展前景将严重依赖于受外部经济形势所影响的旅游需求,就像希腊的旅游业举世闻名,但欧债危机来袭之后随即陷入萧条。

回归良性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中国坚持实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央财政每年转移支付的40%以上都投入到了西部。反过头来,这些地区对于从发达地区前来投资设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巨额税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却不重视。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在重蹈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产业空心化道路。讽刺意味的是,与此同时,在遭受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经济泡沫折磨之后,美国人开始怀念起“美国制造”的美好时代。于是“制造业回归”成为美国政界和经济界的急切呼声,其他走过类似弯路的西方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发出共鸣。

法国南特人民银行6月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内追平欧元区、7年内与日本持平。鉴于生产成本的强劲增长,中国制造将很快失去竞争力。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反响积极。美国经济咨询公司IHS的桑顿表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正改变着全球制造业格局,这将促使美国制造业“回归”本土,并增加300万就业岗位。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加剧、工资水平提高,国内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谈到转型升级。然而,经济学界不应当仅根据短期经济现象来开药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而言,不要看到用工荒就只说要转型升级,看到产业转移就只说走品牌化路线,若真如此教条而简单,率先垂范的西方国家为何碰得头破血流?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中国制造”危机,并非只有转型升级一条路可走。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和经济大国而言,转型升级自然是必需的,但同时也要尽可能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这二者并不矛盾。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切实转变投资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继续压低通胀水平,使名义工资向实际工资靠拢。为此需要缓行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为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要素供给,使它们房租、融资、劳动力等生产经营成本回归正常水平。

其次,应该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率。否则待企业迁出中国时,不仅无税可征,反倒还需动用外汇资金进口外迁企业生产的商品。

此外,还应该采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效对接,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交通、园区、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国内产业转移,保障企业盈利空间。

相信有了这些组合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转移海外的机会成本,从而把更多企业留在中国。留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便能够保证就业和有效需求,自然也就有了经济增长,有了让贫困人口脱贫的希望。照此发展,拥有良性的经济循环也就不需要过多人为的政府投资了。

上一篇:反腐速览 第18期 下一篇:浅析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