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的伟业从这里开始

时间:2022-08-30 11:15:25

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始终爱国爱民、勤政廉政、抗灾救灾、禁毒禁赌、大兴水利、研究金融、促进商业、力主民族和睦。在这一系列的贡献中,更是以禁毒抗英的壮举而闻名全世界。然而这样的林则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他走上仕途之前在福州生活的二十八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列举三点略作分析。

1 家风家教的影响

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是从他父亲林宾日那里得来的。四岁那年,林宾日参加乡试又因“病目不能终”落选,便在左邻的罗氏人家担任私塾教师,并把林则徐带入罗氏私塾,抱坐在膝上,“自知无以章句,皆口授之”。因此对林则徐来说,林宾日既是慈父,又是良师。从四岁开始,他主要是在父亲的“家教”和薰陶下,完成早年的学业的。林则徐后来追忆说父亲的教育方法是“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1]但是林宾日并不是一个平庸迂腐、因循守旧的穷教书匠,而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倾向于经世之学的人。他曾和乡里学友组成“真率会”,讨论古今文学,探究今世之学,反对脱离现实、逃避现实,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林则徐有时也会参加“真率会”的活动,他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一些启发。这对他后来进仕为官,反对因循守旧、庸俗迂腐,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有着很深的影响。

此外,林宾日夫妇平时的言行举止也不知不觉地给林则徐以深刻 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亲林宾日行为比较正直,作风比较正派。他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里中有豪骨者,欲延府君课子,不惜厚聘,府君疾其邪行之,坚却之。”[2]其安贫守道的骨气,也为时人所重。这也为林则徐后来清官廉吏作风奠定了根基。母亲陈轶勤劳贤淑、乐于助人,林则徐在《先毗事略》中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已中,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3]而林则徐儿时,就曾经看到父母在自己忍饥挨饿的情况下,慷慨接济亲朋穷戚。因此在林则徐做官之后,宦迹所至,注意访贫问苦,重视民意舆情,这不能说是林则徐父母优良的品格和作风给他的深刻影响。

2 就学鳌峰书院的影响

林则徐十四岁考中秀才之后,即入福建省当时最高的学府――鳌峰书院求学。当时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个进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他为人比较正直、愤于吏治腐败。他在主持书院时,讲求“明礼达用之学”,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同时,打开思路,放宽眼界,“课古文论志,考辨诸体,期学者力经史之学”[4]因此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的萌发,主要得益于郑光策的师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郑光策认为:为治之术,以得民心为本,而本中之本则是“劝农桑以重本计,明礼度以正风俗,躬勤俭以节民用”。[5]而林则徐后来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恤民”、“重民”思想就可以在郑光策那里找到渊源关系。后来,林则徐追忆恩师当年“有心用世”教诲,“不禁泪涔涔下也”。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学习期间,不仅饱览了各种史书经典,眼界大为开拓,而且接触到社会政治,结交了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友人,其中陈寿棋、梁章钜对林则徐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寿棋又名陈恭甫,是清代著名的大汉学家,又是一个品德较为正直不阿的学者,进一步发扬了郑光策经世办学的思想。他曾跻身仕途,后因愤于官场腐败、对文人的迫害,故弃官场而去。虽然陈寿棋大林则徐十四岁,但二人经常共同探讨政见,志同道合,成为忘年之交。后来陈寿棋回忆称:“寿棋与兵备,世有荀陈之交,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6]陈寿棋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品性、愤世嫉俗以及经世匡时的思想对林则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林则徐在《答陈恭甫前辈》的诗中就有提到“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证明林则徐读过陈寿棋的文章并深受影响。

梁章钜与林则徐少时就“比邻”于屏山之麓,在鳌峰书院又是同学。梁章钜是郑光策的子婿,在郑光策的影响之下,早早就接受了“经世致用”之学。他与林则徐志趣相投,频繁接触之中,更加深了郑光策“经世致用”思想对林则徐的影响。后来梁章钜提到早年与林则徐的关系时称:“穷达素心共,惟君情最深。”[6]而林则徐后来追忆梁章钜一生的活动时也赞其“人方嚣嚣,公用岳岳”、“公踵前哲”、“特立不渝”、“器高以闳”、“志廉而恪”等。

在鳌峰书院求学的七年,对林则徐的一生影响至大。让林则徐的文化生活从一开始就倾向于经世致用之学,为他日后实事求是,不涉时趋,继承我国封建文化的优良部分,发展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爱国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3 闽抚幕宾生涯的影响

张师诚,乾隆枢直旧臣,熟悉封建专制主义的典章制度,尤对处理官民关系颇有手段,被视为精干官僚。嘉庆十二年(1807)春,张师诚任福建巡抚,他从林则徐起草的“削牍”中发现了林则徐的才能,遂将其招入幕府。张师诚的识拔,是林则徐接触社会上层人物,改变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契机。

林则徐在张师诚幕府五年,受到弟子的礼遇,加意栽培,“卧阁挑灯,担毫削牍,郑亚改义山之序,昌黎定皇甫之词,经匠石之磨砻,斧如修月,奉篇之衣钵,斤亦成风。”[7]经过处理抚署奏稿文牍的历练,增加了从政的本领。同时,林则徐也有机会了解张师诚的从政措施及对“乱民贼党”的惩治办法,切身地体察到官民关系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从政训练和林则徐以后对政事和民生两途始终极为重视有着直接关系。

林则徐追随张师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这也是他经世致用的重要环节,为其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幕府工作,同时也是在东南沿海工作的这几年,林则徐耳濡目染,自然会了解到许多外通和鸦片走私情况,这样的阅历对他日后禁烟抗英是颇有影响的。

张师诚爱惜林则徐的才学,两次鼓励、支持林则徐求取功名,进京参加会试。1811年春,林则徐参加会试,终于如愿以偿,榜列第七十四名,赐进士出身,从而跻进官宦行列。林则徐为自己“蓬衡蕞品,脆陋资,远公卿干谒之嫌,少乡曲闻之誉”,而得张师诚“下车伊始,侧席为招”,深怀知遇之恩。他后来在《张兰渚中丞六十寿序》中,深情地感激张师诚“爱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如济舟航,引后进如培弟子”的恩德。[8]

1812年11月28日,林则徐结束福州的家居生活,偕妻子自洪山桥登舟北上。从此,林则徐带着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历练,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在黑浪滔滔的封建宦海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刚毅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建立了震古烁今的伟业。

参考文献

[1] 杨国桢著.人民出版社,《林则徐传》增订本,1995年版,第8页

[2] 林庆元著.南京大学出版社,《林则徐评传》,2000年版,第4页

[3][4] 薛桂芬著.哈尔滨出版社,《晚清巨人传――林则徐传》,1996年版,第20、27页

[5][6] 林庆元著.南京大学出版社,《林则徐评传》,2000年版,第209、210页

[7][8] 杨国桢著.人民出版社,《林则徐传》增订本,1995年版,第21、20页

上一篇: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林业可持... 下一篇:科普宣传的有效路径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