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资源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8-30 09:53:06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资源的积极作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地被更新、完善。在实行新课改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应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如何发挥这些积极作用呢,下面结合苏教版教材的教学,谈点自己的体会。

1 发挥教师资源的定位作用

1.1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一方面要弄清必修和选修在要求上的差别,若将必修内容的教学拓展加深到选修的要求中去,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会使部分学生不能达到必修的要求,或不能达到中的较高的要求,如“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中,只是从合成氨的速率变化引出了化学平衡概念,这就不能将平衡的特点、平衡的移动、平衡常数等内容扩充进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其“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2”不能很好地说明反应的限度问题,理由是如果Cu与Ag+反应不是太快的话,也能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就达到了发挥学生能力的目的,没有超出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即使是选修内容的教学仍属于基础教育。

1.2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第一评价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去看待和发现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用赏识的观点评价学生。例如,从实验操作、课堂交流的主动性和程度、知识掌握情况、技能进步情况、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

2发挥教师资源的服务作用

2.1利用教师资源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要输出信息、接受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进行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平台的构造者,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生活性情景、趣味性问题、化学实验等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营造交互的课堂氛围的好方法。如在学习“乙酸”中的酯化反应时,先提出为什么做糖醋排骨这道菜时,加少量的酒会使做出的味道更香,然后引入酯化反应并进行实验,学生对酯化反应有初步认识后,再提出“有人认为饮酒过量的人喝一些食醋能解酒,其原因是食醋中的乙酸能与酒精发生酯化反应,你认为对吗?”学生对照反应的条件得出,由于没有高温及催化剂,食醋与酒精的酯化极少并且极慢,不能起解酒作用。再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首先提出“为什么自来水不可直接用来养金鱼?家中要用自来水养金鱼,应将自来水如何处理?”再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蓝色石蕊试纸分别与稀盐酸、干燥氯气、潮湿氯气、新制氯水等作用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与性质。

营造一个支持性的课堂氛围。支持性的课堂氛围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它要求教学活动始终紧扣学生注意的热点,达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如学习“乙醇”时,我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甲、乙两人喝了同一种饮料,然后在同一辆汽车上从A地到B地去,途中有一个被警察请下了车,用仪器对其呼出的气体进行检测后对他进行了处罚,为什么?”学生很快推断出他们可能喝了酒,被警察处罚的是开车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接着我提出:“从教材中给出的乙醇结构式来看,乙醇可看着是烷分子中插入一个氧原子,那么,乙烷分子中插入一个氧原子是否还有其他结构呢?”学生动手画出了另外一种可能结构,然后我又提出:“现有分子式为C2H6O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证明它是CH3CH2OH,而不是CH3OCH3呢?”学生回忆“化学反应的速率”中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以及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我再介绍可通过定量实验证明1mol乙醇与足量钠反应只能得到1g H2,从而得出烃基不与钠反应,可用金属钠加以区别。在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后,从理论上讨论Cu是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催化剂,接着我提出怎样的用实验证明Cu是催化剂?怎样证明乙醇在Cu催化下被氧化成的是乙醛而不是乙酸?引发学生思考。在上述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动手、动脑,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既掌握了分子结构,又加深了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兴趣浓厚,并为后来主动学习“乙酸”打下基础。

宽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安全感,使他们敢于行动,乐于探索和思考,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当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后,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讲错了,也不会受到批评,如学习“分子间作用力”时,“问题解决”中要回答卤素单质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差异的原因,有的学生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认为是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异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分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差异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分子的体积大小差异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或原子半径造成的。我对有一定道理的答案都加以肯定,对不准确的说法加以分析,而不是直接的否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2.2利用教师资源协调各种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同时,又要协调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关系,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协调快与慢的关系,使学得快的与学得慢的和谐相处,都有进步;协调讨论、交流、实验与讲授的时间关系,使讨论、交流进行得充分而不超时,做好转换工作,讲授精炼而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协调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则进行积极的旁观,积极的看,积极的听,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看、听的过程中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补充学生未考虑到的问题;协调学生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从大多数人的实际出发,如何进行分组活动,做好小组成员的轮换,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适应不同的活动方式、不同的活动群体等。

2.3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是教学中和学习平等的“首席”,但教师比学生有更多的经验,对学习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因此,可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帮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活动,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发现观察的重点和观察的方法,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用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我指导学生考虑为什么要设计只有一个变量的比较型实验,怎样设计只有一个变量的比较型实验,观察一定时间内收集到O2的多少,或观察收集相同量气体所需的时间,哪种方法好?等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方式,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传授、适当的练习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除了进行点拨、指导、鼓励外,也可对知识进行解释、解答,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如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将教材实验改为铜分别与12mol・L-1 HNO3溶液、4mol・L-1 HNO3溶液反应,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时,对反应进行片刻后速率突然加快这一现象不理解,由于此时还没有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容,教师可对这个问题直接进行解答,有些学生对溶液呈绿色不理解,我提示学生考虑NO2的溶解性、颜色和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学生自会作出正确的解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发挥教师资源的促进功能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的生成 过程。

3.1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学习相同的内容时,也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应予以尊重,如课堂讨论时,可以是几人一组进行讨论,同时也应允许少数人进行独立思考,不参加讨论,硬性规定哪些人一组进行讨论,就损害了少数人独立思考的权利。学习“铝的性质”时,学生发现铝与相同H+浓度的盐酸、稀硫酸反应时,前者反应快,后者反应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可能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讨论后认为,Cl-促进反应,SO42-抑制反应。而一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了下列多种可能,受到了大家的肯定。

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认识了二氧化硫的溶解性、漂白作用及还原性后,学生提出二氧化硫是否有氧化性、怎样用实验证明其氧化性。虽然问题本身超出了教学要求,但学生既已提出就不能置之不理,我引导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归中”的规则,提出在氢硫酸溶液中通SO2可得硫。再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中,学生进行的是钠与水、钠与乙醇反应的试管实验。学生发现钠与乙醇反应时钠先沉在试管底部,后逐渐上浮,最后悬浮在液面上到反应结束,有些学生对此现象不理解,提出了质疑,我引导学生从分析液体密度变化中得到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质疑钠为什么先沉在试管底部,后逐渐上浮?应该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发现了问题并且将问题提出,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尊重和提倡的。

3.2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就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教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例如:在“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课,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周期表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化学信息的能力。学习“铝的性质”时,分析铝与NaOH溶液反应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学生认为产生的可能是O2或H2,我引导他们怎样用实验判别产生的气体,学生提出在试管上加带导管的橡皮塞,然后在导管口进行点燃试验,实验证明产生的是H2,我又提出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出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O2,学生回忆起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从理论上判断铝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则溶液中能得电子的只能是+1价的氢元素,故产物只能是H2,使学生认识理论演绎和实验方法都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总之,通过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3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品德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开放的课堂教学不是一味的给学生放任自由,而是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注意遵守纪律;在合作教学中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参与意识;在探究式学习中体会坚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细心、节约、环保、创造等优秀品质,以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今后我们该怎样教化学 下一篇:强酸制弱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