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30 09:04:15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唐诗宋词属于古代文赋中的精品,语言精美、意蕴深刻,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尤其小学语文教材(课外读物)中的古诗词,颇具“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文风特点,是开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人文教育的良好题材。然而,毕竟古诗词距今甚远,其语法、平仄等重要元素亦是“曾经沧海”,它也就自然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内容。笔者拟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浅谈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古诗词教学须坚持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正是“读”,自古以来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小学古诗词教学更应“以读为本”。初读时,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不误字、不少字、不倒字,且要正确流利。自读后,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并开展伙伴之间的相互评议,以有效纠正并指导一些读错的字词。接着由教师先范读后领读,让小学生从声情并茂中获得熏陶,让他们的耳、脑、口、眼等在绘声绘色中得到协调性活动。在范读和领读环节,一定要注重诗词句的应有停顿和节奏,认真读出韵律和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和音律美。最后,引导学生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集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灵活变换中充分感受“读”的乐趣,并且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感悟诗词的意境。几番下来,每生朗读量应在20遍左右,他们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有滋味,绝大多数达到了熟读成背的地步。如此这般的古诗词朗读教学,扎扎实实、形质俱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

二、古诗词教学应当是“由意境到精华”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欲求精华,必由意境”。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必须借助相应的情境来完成,这对于心智发育稚嫩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比如,创设语言情境转入意境: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笔者采用了“起兴点拨法”。首先是猜谜语活动――“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以此激发学生对瀑布的兴趣;接着导读回忆《瀑布》,让学生受到语言情境的感染而进入瀑布的诗境;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入到李白的这一“瀑布”诗。再如,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一诗时,就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先后用过“到”“过”“入”“满”四个字,他都感觉不满意,后来在灵动之下终于寻得一个“绿”。笔者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学生,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引导全班对王安石为什么独宠“绿”字进行了讨论,作者不仅写出了“春来了”,而且把春天为江南岸披上绿装的这一动态过程写“活”了!在如此的语言情境中,学生们获得了美妙的意境,也汲取了诗中的“精华”。此外,我们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以图配诗”来感受意境,通过“想想漫游”来深入意境。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活跃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多讲求“朦朦胧胧才是美”

众所周知,在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中,有一些为了追求它的韵律美而在形式上是勉强为之。比如,陆游《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其中“无”通“勿”;李曾伯《八声甘州(癸丑生朝)》中的“山林下,相将见一,舍我其谁”,其中“舍我其谁”就是倒装句式。诸如这里的“通假字”“倒装句式”等现象与今天的白话文基本不同,也几乎不见了。还有如古诗词中的押韵、平仄等知识点因素,在教学中只要让小学生“知其然”即可,无需作出过多的要求,否则它的“超形式美”就会让小学生因“压力山大”逐步地敬而远之。另外,许多教师为了让小学生“明诗词意”,要求他们把古诗词尽量地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并且要“词句落实”。其实这大可不必,也不太可能做到。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飞入菜花无处寻”,其中“无处寻”――究竟是黄蝶飞入菜花丛中真的找不到了?还是由于黄蝶和菜花颜色相同而一时难以寻找呢?这恰好为小学生提供一种相互争论、自由想象和保持个性的契合点。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时候“难得糊涂”比“落实到位”要更好一些。有人呼吁“把我的美丽还给我”,正是在强调这种“朦胧美”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最后,“诵读感悟经典诗词,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这既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不容推卸的时代责任。我们以“教书育人”为天,同时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应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石桂淑,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教师。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点拨的契机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什么与不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