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趣“点名”

时间:2022-08-30 06:14:39

【摘要】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幼儿的数学知识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点名”是幼儿一日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点名不仅仅只是教师检查幼儿出勤情况的一种形式,在点名的过程中还蕴藏着许多有意义的教育价值:它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其中又蕴含了生活中的数学,如何利用“点名”来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为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我们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点名”,从激发兴趣、改变方式、提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幼儿;数学;点名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幼儿的数学知识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部分提出 的第一条目标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凸显了重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取向。“生活中的数学”为幼儿提供的是非正式的数学经验,但这种非正式的经验对幼儿学习数学有着重要意义。它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积累丰富的经验基础,同时为幼儿提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幼儿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由此,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点名”,从激发兴趣、改变方式、提供策略等方面为幼儿积累数经验。

一、激发兴趣,数学地生活

点名是幼儿一日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点名不仅仅只是教师检查幼儿出勤情况的一种形式,在点名的过程中还蕴藏着许多有意义的教育价值:它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而如何调动幼儿点名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点名这一活动不再停留于形式,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1.小班:标记对应点名法。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名字还停留在“宝宝、妹妹”的阶段,所以在点名时很容易发生不回应的现象,为此,我们采用了“标记对应”点名法。入园前,教师给每个幼儿贴上相应的标记,有青蛙、蝴蝶、苹果、西瓜等,幼儿知道这个标记就是自己。于是,教师就用标记来进行点名,如当教师叫到“小蝴蝶”时,相对应的宝贝就会站起来挥挥手、跳一跳等等。3~4岁的孩子在生活中积累了“点数、一一对应”等经验,然而在遇到真实问题时孩子却不知所措,通过用标记进行对应点名的方法,可以让小班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通过点名这个活动,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对应的方法。比如,幼儿在用餐前为同伴分发碗筷,饭后分水果等,由此,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班:小组报数点名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儿数领域目标是:认识1到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根据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小组内进行点名的方式来巩固幼儿10以内的数的掌握。当教师点到“草莓组”时,“草莓组”的幼儿按着从1、2、3、4、5、6的顺序开始报数,等最后一个幼儿报完,请第一位幼儿告诉大家来了几个人,“草莓组”上的小朋友来齐了没有?缺了几个人?按小组报数点名不仅可以顺着数还可以倒着数,这样的形式,不仅让每个幼儿都参与了数数,而且也很好的巩固了10以内数的概念。

3.大班:学号火车点名法。大班年龄的孩子虽然已经积累了认数、运算、估算等数经验,但是他们是否能 “学习50以内唱数,取放30以内数量物品,点算时不跳数”呢?进入大班后,我们对幼儿点名又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尝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数概念。首先,给每个幼儿学号,让幼儿认识超过10的数字,增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接着,让每个幼儿在熟悉自己学号的基础上进行“开火车”点名。班级里有39 名幼儿,就从1号点到39号,幼儿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当火车停顿时,让幼儿说出哪个学号的小朋友没来,教师就在贴出数字。当幼儿能流利地进行按学号点名时,我们又增加难度,按单数火车和双数火车的点名。幼儿在学号火车点名中,学习理解数字的单、双数和40以内数的顺逆数。在这样的点名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明显高涨,彻底的化被动为主动。

二、改变方式,数学地思维

一直以来,最常用的点名方式就是老师点名字幼儿回答“到”的形式。从小班到大班,这种单一的点名方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幼儿开始产生厌烦,老师刚刚点过几个孩子的名字,其他人就开始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点名活动甚至无法正常进行。这种点名会让幼儿产生视觉听觉的疲劳也让老师产生精神上的疲劳,点名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我认为点名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点”、幼儿被动说“到”的统计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名的过程让幼儿自主参与其中,利用生活中具体的问题用数学的经验去解决,从而帮助幼儿自然而然地积累数学概念。

1.点名牌的呈现。在幼儿园中,每位幼儿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插牌,而这就是代表他们各自本身。在插牌的过程中,不仅让教师和幼儿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班级的出勤率同时也能够巩固幼儿的数学知识。比如,我们为小班幼儿设计了“照片点名墙”,在小吸管上贴上每个幼儿的照片,插到墙上贴有标记的小袋袋中,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比一比,自己照片是否在相应的标记小袋袋中,在自己格子上面、下面的小朋友有没来,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及游戏中,积累区别上下、前后方位的经验。”

2.喝水区的统计。在幼儿园中,幼儿“点名”无处不在,而点名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也层出不穷。在喝水区,每位幼儿都会根据标记的不同,进行上午和下午喝水的对应记录,这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幼儿通过这一张喝水统计表,就可以清晰看出幼儿的出勤率,尤其重要的是还能发现中午就离园的幼儿名单。这一系列活动,幼儿不仅感受到了“点名”的趣味,更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乐趣,能增强幼儿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提供策略,数学地成长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

1.自主记录锻炼能力。对于大班幼儿,已经有能力进行自主记录出席人数,因此在大家认识记录表后,小组成员轮流在每天上午小点心后进行记录。根据记录表上一组小朋友的学号和星期几做上出席和缺席的标记,并在最后一栏写上出席的总人数。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富含着复杂的数学知识。幼儿要在看懂横纵坐标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记录的正确性。而在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观察力。

2.深度提问激励思维。《指南》中说到大班数学的目标之一为:初步掌握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而指南也提出,目标只是提供参考,而非固定的要求。所以在大班下学期的时候,在点名之后会有一个“深度提问”留给幼儿,让他们进行一个思维的锻炼。比如,班级有39名小朋友,现在缺了3名,那今天来我们班来了几名幼儿?这样的数学知识对于大部分幼儿是由些难度,但是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类似的深度知识,一部分能力强的小朋友可以参与。他们会在小点心时间,来和我讲述他们的算式和结果,一开始只有个别小朋友参与,慢慢人数越来越多,虽然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在经过一个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是随机、自然地发生的,从量上看更加丰富,从质上看则更加多样。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真实、具体的,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在“点名”活动中,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让真实的问题解决带来真实的成就感,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用用,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动机。

参与文献:

[1]徐苗郎.我的幼儿园数学模式[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2]张俊.数学地生活 数学地思维 数学地成长[J].奕阳幼教评论,2013,(26)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 下一篇:以阅读促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