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聚居区文化环境与民族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

时间:2022-08-30 04:43:41

回族聚居区文化环境与民族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

【摘 要】 回族聚集区的寺庙文化、经商文化等文化环境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教育中新的教育观念和职业教育等对回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环境与民族教育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推动了回族文化环境的净化与回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回族聚居区;文化环境;民族教育;相互作用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其土壤上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对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对其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科技。尤其是民族教育具有很长的历史沉淀,并且可以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乃至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界文化的包容。新时期的回族教育主要有第一层家庭教育,第二层学校教育以及寺院教育三者的结合。这是时展进程中,教育在回族中的新定义。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回族教育也不再局限于传播宗教礼仪与伊斯兰教的经典教条。在上述的三层教育中,各自所侧重的不同,如家庭教育致力于对孩子生理的成长以及最初意识的形成,属于启蒙阶段;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应当是同步的,学校教育着眼于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寺院教育的使命与目标神圣与远大,着重于传承民族文化。

一、回族聚居区文化环境对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

1、寺庙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在回族文化中,伊斯兰教文化占据了大部分。尽管伊斯兰教文化对回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族教育最早起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堂”传颂开始。而其基本的教义是《古兰经》,回族教育中蕴含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信仰观在长期的沉淀之后内化成为回族传统习俗的一部分。[1]回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对其地区人们行为的约束,同时也教导他们要尊老爱幼、守正自洁、节俭持家、诚实知善恶、团结互助等等。在《古兰经》中,我们发现其中的许多章节教导人们要虚心求学,观察自然、研究自然、追求光明。

在文化的熏陶下,寺院文化孕育而生。所谓的寺院教育,指的是主要职责是传承民族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以“经堂”教育以及宗教礼仪的教育模式,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首先是对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其次是对青年的传统经堂式讲授,同时是为了培养合格的阿訇;再次是为中老年人补充一些宗教的基本知识。这些回族地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回族地区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和促进当地科学技术的发展。

2、经商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历史上的“回回善贾”的说法,正印证了回族是一个商业孕育的民族。它与汉族以农为本的文化思想相区别,也是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回族的经济文化的特点是以个体户为主,运输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虽然回族中也存在大比例的务农人员,但是他们种植农产品,还包括养牛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经商面临着高科技环境越来越多的挑战,致使许多思想比较先进的回民意识到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回族聚居区陆续出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回民。但是不乏问题的存在,如经商中普遍重视商业而轻视教育,回族地区的人民仍旧存在一种观念,即读书就业难,书读的越多就越穷,而生意会越做越火。因此有一种“不读书也可以致富”的狭隘思想滋长在务农与商贩家庭。这种价值取向形成了部分回民的心理定势,使回民教育缺乏健康向上的动力。

二、回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对其文化环境的作用

1、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对回族文化的影响

思想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民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回族地区的教育模式改革也应当与时俱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21世纪逐渐失去了重心,不仅不能成为推进器,反而是时代进步的绊脚石。因此,应当以新的民族观念来替代回族以前的思想。如回民的传统教育是建立在宗教传承与守成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衡量孩子的标准也局限于有无好“教门”,[2]这种思想与当地的发展,与外界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各回族学校应当强化学校的教育意识,加大政府的投入,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及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挖掘其才能。突破回族人民应当“安分守己”的思想包袱,需要具有竞争意识,并且鼓励创新。教育方面的改革不仅使回族摆脱了陈旧观念与模式的束缚,同时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更加的和睦,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显示出其人性化的一面。

2、民族中职业教育对回族文化环境的影响

回族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是对宗教的尊重与传授。所谓的职业教育也是为了尊重地方文化的一种新的教育改革体制,[3]在普通教育中引入乡土的教材,这样做不仅可以传承宗教,同时也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对学生或寺院学校里的学员进行其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民族职业教育除了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外,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子弟学会生存本领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回族聚居区的文化环境与其民族教育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同时文化环境的土壤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旧的土壤已经制约着现代民族教育前进的步伐,为了扭转乾坤,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改进民族教育体制,以扩展学校教育的规模。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缓解回族聚居区的就业压力以及提升民族竞争力具有进步的意义。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教育的好坏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其地理环境、政治压力、经济竞争以及科技的借鉴等外界事物给当地的影响与思想灌输,此外还受到当地的师资质量、家长的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影响。可能也正因为是回族聚居区的文化环境与民族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才推动了回族文化环境的净化与回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颖.回族聚居区文化环境与民族教育发展的互动影响及对策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5)82.

[2]纳麒.云南回族教育的传统与走向[J].思想战线,2011(29)23.

[3]李淑兰,王永亮.回族教育“两难选择”的当代抉择[J].回族研究,2010(6)42.

【作者简介】

贾随生(1974-)男,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儒家修身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下一篇:以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