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度视角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2-08-30 02:18:34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摘要:从模仿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为起点,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在探索中创新我国高职教育新模式,逐步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拓展高职教育朝更深层次的教育方向发展,铺平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深造的道路,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储备,构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集团化;教育模式;竞争力;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80-03

一、经济结构宏观发展的形成

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企业发展也在从低级单一企业向高级集成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单一的企业指只生产原料的企业,或仅单一销售的商场,或仅管运输的公司等。这样的企业经营不但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投资的盲目性也比较大,集团化企业是从产品的原料来源,利用设备来加工产品,加工产品的生产人员,原料和制成品的储存和运输、销售,货款回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及整个过程的管理与集成,不但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链,集团化发展甚至跨行业进行集成。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方向越来越多,发展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自动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也逐步加快。农产品从生产、收割到深加工已逐步一体化,工业品从采矿、熔炼到钢铁,到各种材料成品,利用各类原材料、合成材料制成机械产品、电子工业产品、建筑产品等,也逐步形成一大系统。能源从石油开采、各类化工产品、合成原材料和能源燃料的生产等又诞生一条系统产业线,水利、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的充分利用来替代不可再生的油田原油消耗,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到人类拓展发展空间的航空航天,物品的集成度将愈来越高,以实现人类跨越地球的梦想,而这正是在保障人类安全生存的条件下,企业技术高度集成的结果,这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

从宏观上讲,人类发展的目的最终只有两个:一是人类要追求越来越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二是人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探知神秘的自然界及其规律,保障智慧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事实上,战争的威胁打破了人类上述两个主要目的,所以,人类在没有自我觉醒和全球和平共处之前,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生存安全保障均无法得到确切保障。这也是人类在阶级社会里的第三个目的:为保护不同种族的安全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军事存在,在世界没有完成和平统一(或称和平联合)之前,人类发展的第三个目的不会消失,而且这是人类自身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所以,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各国军事力量的均衡发展,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好办法,任何一极的过度强大,都会导致制衡双方平衡的破坏,也会造成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经济全球化和跨国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冒险主义者发动战争。但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家集团型企业的经济集团化程度逐渐加大起到了稳定国家和社会安全,保证国家经济与政治稳定等重要作用,外资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也在走向集团化发展道路。这类企业一方面可以活跃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当被其他国家利用时,会扰乱本国经济和稳定,这一点不可不察。

二、教育结构宏观发展的诞生

从教育结构上,国家的发展始于培养人才,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智力人才的驱动,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催生出现代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源,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革命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时产生的结果,而这正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的发展科学的职能。近代,西方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大学职能,到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高度发展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人类实现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发展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从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到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大众教育,最终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大众化教育。从而,为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从国内集团化发展到国外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为教育结构从国内教育集团化发展到国际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发展平台。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模式分类[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方向及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3]。在我国国家政策并没有支持或协调好如下四大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城乡合作办学、资源优化共享的问题;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国家缺乏指导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

三、我国教育结构宏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从两方面探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资方向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育结构仍不完善、不健全。从现行体制上,我国先后建立了100所重点院校,现在刚刚建立起100所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当建立其三维教育空间:一维教育空间主要面向科研工作一线,以100所重点大学为主,逐步拓展科技的前沿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以发展人才为主线;二维教育空间主要面向应用科技领域,从普通本科院校中或重点高职院校中选拔那些在应用领域先行的、教育模式改革成功的院校。倡导以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应用为宗旨,以创新工科、医学、农业、商业、军队、法律、经济为主体,各类工程师为代表的,以发展科技为主线的教育体系;三维教育空间主要面向生产一线的技师、管理师、运营师、医师等,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主要宗旨。这三种教育体系,虽侧重点不同,完成的职责不同,但应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人类不断进步、终生学习、不断发展的智力生命、拓展理念。而且,这三类院校之间的生源分配比例应当为1:2:2,但不能超越2:9:9之数,德国现行的大学发展模式就有这方面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建立了100所重点类综合大学和100所高职重点院校后,应当在现在普通本科院校内和全国优秀高职院校之间选拔建立100所重点应用科技大学,选拔比例可以在4:1到7:3之间,不能超出这一比例范围。对于被选拔进入重点应用科技大学的高职院校引起的缺口,可以从普通高职院校中继续选拔得到补充,从而建立起我国高等教育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这三类大学应并驾齐驱,实行同等文凭、学位、毕业后待遇基本均等的管理制度,以消除职业收入的巨大差别而导致的生源“逃离工科”现象,使优秀人才在各个行业均有合理的分流,才能促进国家未来的科技和经济合理、均衡地发展。只有政府合理地消除了不同学科毕业生未来收入的巨大差别现象,才不会导致某些行业人才济济而某些行业人才匮乏的不正常现象。

2.现行教育投资不合理、不匹配。在教育投资上,以国家投入为主,重点院校、重点应用科技大学、高职重点院校之间资金比例在1:2:2的比例至2:1:1的比例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和个人办学模式应不低于国家同等院校资金人均投入水平,这样的高等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对于普及类的私营高等教育院校,自己投入和收益比值应控制在银行利率2~3倍以内,但不能突破3倍,如银行的收益率为4%,私营高等教育院校的投资收益率最高不能大于12%;教育盈利应当普遍低于工业、商业利润3~10个百分点。正像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一样,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治病救人也当成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手段,而且医药领域的利润极度超越了商业利润值,导致医药经销商利用“治病救人”为诱饵来攫取高额利润,这是商业的失败,也是人类发展的悲哀。所以,衣食、住房、医疗和教育作为国家对人类基本需求上的必备生存和发展要求,不加以控制,势必会引起国家安全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失控。掌握这四者,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便有了根本保障。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无限的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上,是遵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只能制造历史的倒退和人类文明的暂时倒退现象。

四、教育微观环境问题和改革发展方向

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法,确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1.从学生水平上。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于三本以后的录取,高考成绩偏低,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全可以满足职业教育基础。但对于从职业中学或中专生吸取部分优秀学生到高职院校里学习,国家没有单独设立考试,所以,我国生源不同状况应按照不同考试方法来选取优秀学生的机制尚不健全,而且高职院校采用相同的课程设置对于不同的生源状况的学生进行授课,显然更不合理。另外,理论考试对于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所以,利用实践考试作为高职录取的另一准则来选拔学生的方法至今在我国没有形成一项制度。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培养出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是学校要关心和发展的重点。

2.从就业能力上。不同企业,由于工作岗位的千差万别,需要的人才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在企业环境下,如何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目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能够及时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数量、质量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的方向。所以,将学生及时地放在企业环境里进行工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来了解和选择,看这一工作性质是否适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存在的关键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的精神来学习,所以不同的企业实习经历,引导着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校到企业的转换,这些经历在不同层次上激励学生思考如何采用相似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使其在学习中寻找答案。所以,工学交替进行,会使学生能力快速成长,却会使教育成本增加。为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奖罚政策来鞭策或激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教育改革,对于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类院校的业绩主要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并结合社会和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来考察。

3.从改革方法上。学院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考试制度和造就人人成才的不同模式。现在采用的单一的理论考试只能选拔一部分人才,不能选拔那些实践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因此设置不同的实践考试类型,来选择不同实践领域的技能型优秀人才,给学生一个问题类事物,通过解决或处理事务性的优劣来检验学生的创新考试模式,才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评价方法。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政府管理主体的利益关系,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把统筹职业教育的工作分别作为主管教育领导,如副总理、副省长(副主席或副省长)、副市长(副专员)以及副县(市长)的工作职责,并作为对其政绩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4]。同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诉求:在普通高校举办二级学院。将条件较好的成人高校通过改制举办高职院校。部分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也可以升级为高职院校[5]。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格局,达到教育创新、经济发展创新同步,要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必须从育人理念入手,在办学模式、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范例。总之,不仅要重视教育形式、手段和内容的变化创新,更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创新,只重视形式、手段、内容而不重视结果,或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形式、手段和内容,都是偏激的做法。

五、平衡技术人员与公务员、金融等人才收入的巨大差距,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向发达和开放城市的过分偏向流动,会加大各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不同职业收入的巨大差距反过来促使职业生源不合理流向,导致各领域专业人才分布不合理。有一些专业,诸如金融、财会、律师等文科,其供大于求,难以就业;而另外一些,像机械制造、信息产业、软件开发等工科专业,供不应求,引起巨大缺口。国家实际创造价值的工业、农业、信息技术产业一旦产生发展停滞,像服务、金融等不创造实际价值行业极度膨胀,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类的泡沫经济。收入差别作为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的经济杠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一旦出现巨大偏差,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的后果会逐步显现,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局面会遭破坏。所以,不断促进职业间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并使各行业需求的人才在高、中、低层次上搭配适当、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保证技术人员和技能型员工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才能保障企业的运转与发展相协调。正确理解教育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使资金在生产、研发和教育方面合理分配,才能为企业和社会持续发展动力来源提供支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2]郭苏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4]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15-117.

[5]张力跃.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38.

上一篇:引入企业真实任务 训练导游接待能力 下一篇:谈农村中学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