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大陆两地游戏治疗研究之比较

时间:2022-08-30 12:45:25

中国台湾、大陆两地游戏治疗研究之比较

〔摘要〕游戏治疗(play therapy)在国外是最受儿童心理治疗师欢迎的心理疗法之一,由于它的游戏性和有效性,同样受到港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心理治疗师的青睐。但在我国大陆,游戏治疗才刚刚起步。本文对台湾、大陆两地的儿童游戏治疗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与差距,希望对我国大陆地区儿童游戏治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并为广大儿童心理治疗者、研究者、学校心理辅导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游戏治疗;台湾;大陆;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08)10-0016-02

一、游戏治疗及其理论基础

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1997)对游戏治疗下的定义是:游戏治疗是系统性的使用某种理论模式并以此建立一种人际历程,使游戏治疗师能够采用游戏所具有的治疗威力,帮助个案预防或者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以及获得合宜的成长和发展。

游戏治疗起源于20世纪初期。1909年,S.Freud第一个尝试用游戏的情境来了解儿童的问题。之后,Hug-Hellmuth和Anna Freud有意识地将精神分析应用在游戏治疗上。但真正开启游戏治疗大门的是Melanie Klein,他主张用游戏代替语言成为精神分析的材料。20世纪30年代,游戏治疗进入结构式游戏治疗阶段,代表人物是David Levy。此学派认为,治疗者没有必要去解释儿童的潜意识,只是通过让儿童在结构化的游戏情境中从事发泄式的游戏活动,使其发泄创伤事件带来的伤痛及焦虑。Solomom和Hambridge成为继Levy之后重要的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在Rogers“非指导性(non-directive)治疗理论”的基础上,Virginia Axline和Elaine Dorfman成功地将个人中心治疗理论运用到游戏治疗中,以非指导的立场,提供儿童体验成长的机会,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成为个人中心游戏治疗的先驱。同时期,荷兰出现了专门针对儿童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想象互动游戏治疗。此学派强调游戏本身的治疗特质,强调用想象游戏来表达儿童的经验。之后,随着各种新的心理治疗理论出现,游戏治疗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治疗取向。目前比较流行的有阿德勒游戏治疗、个人中心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完形游戏治疗、短期游戏治疗、家庭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生态系统取向游戏治疗及整合性游戏治疗等。

二、台湾、大陆游戏治疗研究之比较

1.从起步时间看,台湾早于大陆,发展较大陆成熟

笔者查阅大量台湾和大陆有关游戏治疗的专著、文章及译著,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天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台湾图书馆全球资讯网、台湾期刊文献资讯网、台湾硕博士论文资讯网、台湾教育资料馆整合查询网、台湾张老师全球咨询网等各大数据库,以“游戏治疗”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在起步时间上,台湾早于大陆,台湾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大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总体上看,台湾的游戏治疗研究比大陆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专家对游戏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如何长珠、梁培勇、叶贞屏、陈庆福、高淑贞等教授及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大陆最早涉足游戏治疗的学者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方观容、邱学青教授,最近几年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对沙箱游戏治疗研究较多。

其次,从文献上能查到的关于游戏治疗的专著、译著、文章及硕博士论文上看,截至2005年,台湾有关游戏治疗的期刊文章103篇、硕博士论文33篇、专著和译著约30部以上;大陆有关游戏治疗的期刊文章15篇、硕博士论文5篇(其中1篇是幼儿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另外4篇都是研究沙箱游戏治疗)、专著或丛书及译著4部。

由于条件的限制,以上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但总体上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台湾、大陆两地游戏治疗研究的差距。

2.从研究内容上看,两者各有不同

台湾学者对游戏治疗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侧重于游戏治疗理论、各种取向的游戏治疗方法、游戏治疗的技巧与实务、被研究者的改变历程、游戏治疗的辅导效果、游戏治疗辅导方案的设计等等。大陆学者研究较多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沙箱游戏治疗或称箱庭游戏治疗,对其他取向的游戏治疗和其他的游戏方法,如讲故事、绘画、象棋、木偶等的关注不是很多。另外,大陆学者对游戏治疗的技巧与实务、游戏的改变历程及游戏治疗辅导方案的设计涉足很少。

3.从研究方法上看,两者存在差异

台湾学者研究游戏治疗使用较多的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探讨法,利用现有国内外文献资料探讨游戏治疗的有关方面;(2)个案研究法,研究某一取向的游戏治疗方法对个案的治疗效果;(3)团体实验法,用游戏治疗团体辅导的方式研究游戏治疗的有效性;(4)质的历程分析法,研究接受游戏治疗的被试在治疗过程中的改变历程。大陆学者研究游戏治疗使用较多的方法有文献探讨法和个案研究法。团体实验法和质的历程分析法应用很少。

4.从研究对象上看,两者领域不一

对游戏治疗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实验,也包括将它应用到儿童心理治疗的领域中。台湾在实施游戏治疗时,选择的研究对象以小学生为多,而且以中高年级的学生为主;大陆则以幼儿为多,且以具有游戏治疗实验条件的幼儿园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台湾游戏治疗的对象包括: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遭受待儿童、父母离异儿童、社会退缩儿童、生活不适应儿童、攻击性儿童、情绪困扰儿童、患慢性病儿童等;在大陆,用游戏治疗的方法进行辅导的对象有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特殊学校的儿童等。比较而言,台湾游戏治疗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较大、所面临的问题的领域更广。

5.从人才培养上看,两者各有侧重

台湾有很多师范类高校都设立心理辅导研究所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如台湾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及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的辅导研究所、台南师范学院及台中师范学院的教育研究所、台湾屏东师范学院的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台湾新竹师范学院/辅导教学硕士班等。在民间,台湾也有一批心理辅导机构开设与游戏治疗相关的工作坊或者课程培训,如“台湾张老师心理资讯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且它的权威性受到台湾心理咨询与辅导界的认可。在大陆,也有较多师范类高校开设与心理辅导有关的研究生培养点,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系、浙江师范大学的心理研究所等,但主要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业为培养重点,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系。另外,在社会上也还没有专门培训游戏治疗师的机构。

三、结论

对比台湾、大陆两地游戏治疗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台湾比大陆较早接触儿童游戏治疗,具有更成熟的实践经验;第二,台湾重视儿童游戏治疗的应用,倡导将游戏治疗应用到学校心理辅导中;第三,台湾注重对游戏治疗专业辅导人员的培养,如在高等院校的辅导专业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生。第四,台湾和大陆尽管在进度上存在差异,但与欧美国家的研究进度相比,两者都还处于较基础的阶段。

四、困难与展望

游戏治疗从一种途径帮助了心理困扰儿童,但在大陆实施游戏治疗面临着以下几个困难:首先,大陆心理咨询和治疗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且以成人为主,儿童心理治疗和辅导更是薄弱。其次,学校缺乏具有游戏治疗技能的心理辅导老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般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来处理,而他们专业技能较难胜任使用游戏疗法来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再次,社会心理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游戏治疗师,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督导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和督导,这是实施儿童游戏治疗最大的困难。最后,除了医科类大学,师范类高校相关院系,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置与儿童心理辅导有关的专业,缺少此方面的导师。

可喜的是,大陆已经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始并正在关注游戏治疗。南京师范大学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一些有心理困扰的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个案研究。近两年,华南师范大学开始对沙箱游戏治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尝试一些治疗实践。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以这样的趋势,我们对游戏治疗的研究会更加深入,从事学前、小学儿童游戏治疗的实践者会越来越多,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儿童在游戏治疗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Anne Alvarez, Asha Phillips. The importance of play: A child psychotherapist's view.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Review, 1998,3(3):99~103.

[2] Charles E.Schaefer, Donna M.Cangelosi著,何长珠译.游戏治疗技巧.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3] 崔光成. 儿童中心游戏疗法. 中国心理卫生,1994,8(5):234~236.

[4] Eliana Gil著.林巧翊译. 游戏的治愈力量――受虐儿童的治疗工作.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5] Heidi Gerard Kaduson, Chailes E.Schaefer著.刘稚颖译. 儿童短程游戏心理治疗.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电邮:)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上一篇:在科学教学中催生“生命教育”之花 下一篇:别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