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紫砂壶与茶文化

时间:2022-08-29 11:09:39

海内存知己―――紫砂壶与茶文化

摘要: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沏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

关键词:紫砂壶;茶;茶文化

中国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28-1

紫砂壶始创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它“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用来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烫气,而且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紫砂壶身的雕刻集我国金石、绘画、诗词和其它文学艺术于一体,壶身造型取材于神话传说或现实生活,变幻逼真,色彩淳朴古雅,使用越久越发光润泽亮,令人难以释怀,泡出之茶也越醇香芳雅,甚至空壶之中注入沸水也生出清幽之香,世人称誉“世间茶具称为首”,“价胜金玉”。

宜兴紫砂壶的诞生不是偶然,它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文人与饮茶文化的推动下,不仅使得茶文化提升到一个精神层次,更把紫砂茶器的妙境通过饮茶文化传播开来,因此说茶文化是紫砂文化的开端,更是延续。无论从其精美的制作工艺还是其丰富的文化内蕴来看,紫砂壶作为我国优质茶具的杰出代表都是实至名归。

一、茶文化推动紫砂壶的发展

早期的紫砂壶体量较大,有的明代紫砂壶能容下三四升水,用这样的壶泡茶,除非十多人的聚会,若是二三知己坐谈,只怕非得牛饮。文人视饮茶为风雅之事,物宜精致,行宜飘洒。以大壶泡茶,壶体自身已然沉重,盛水后沉上加沉,端壶斟茶就十分费力,笨拙有余而潇洒不足。倘若不将水加满,壶内半空,又不利于茶叶色香味的发散,也不保温,失去了饮茶的真趣。

除了体量和造型上的变化,紫砂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向精细化发展,早期紫砂壶在壶流、耳把与壶身衔接处常见竹刀刮擦痕迹,可见此一时期紫砂陶制作工具不多且较为简单,到明末清初,紫砂器各部分衔接已变得光润自然,美观度大大提高。清早中期,因满清皇室审美要求,紫砂器被迫披上绚烂的外衣,在紫砂胎上挂釉、点彩,看上去花团锦簇、富丽堂皇,实则已失去紫砂双气孔的宜茶特点。

历史证明,紫砂壶的发展,始终将宜茶和实用功能放在首位,这也是紫砂壶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有力保证。二、茶文化之美在紫砂壶中满溢飘香

中国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到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喝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后期,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骚客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味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明清以后,紫砂壶已成为茶文化的象征,浸泡着儒家学术、道教思想、佛教文化。品茗,更多的是品味传统文化的珍肴。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三、紫砂壶与茶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发展

在我国趋于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下茶风始起就被绘入强烈的文化色彩。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也逐渐渗透道德和美学意识,并赋予可感的标志性寓意,形成一种独具民俗礼仪特色的象征艺术。茶器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发展和演变具有直接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换言之,没有茶器,就不会有茶饮文化的品位;没有茶器事业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成员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倍受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出华夏文化的灿烂光辉。

四、紫砂壶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

历代文人的参与奠定并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自宋元以来紫砂便不断出现在文人笔下,广为传播,明清之际多种紫砂专著相继问世。且紫砂泥因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延展性、可塑性极高,加之紫砂陶人独创的成型技法,形成了一门与其他陶瓷手拉坯成型不同的制陶工艺。以泥片镶接拍打成型的方法,使得紫砂器的造型异常丰富,可圆可方,可方中寓圆,亦可圆中寓方,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智欲圆而行欲方”“君子外圆而内方”等理念都是相契合的。紫砂的器型还有“花”“素”之分,素器不饰雕琢,本色自然;花器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紫砂壶,完成了实用与艺术的兼容。紫砂壶不仅仅是饮茶器具,也是赏心悦目、养性怡情的艺术品,人们执壶在手,既可品尝茶之清香,得到物质享受,又可把玩佳器,赏诗观画,得到性灵陶冶。紫砂壶文化与茶文化由此达到互为促进、相生共荣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华.紫砂茗壶最风流[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

[2]陆羽.茶经[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

[3]胡付照.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4]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上一篇:浅谈紫砂壶之光器 下一篇:色彩心理在商业广告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