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絮语

时间:2022-08-29 10:49:59

这是我到奥地利参加萨尔茨堡全球论坛的全程记录,尝试微博体写作。

6月16日周四

感恩幸运

非常幸运地在极短时间内办完去奥地利参加萨尔茨堡全球论坛的签证。

感谢萨尔茨堡全球论坛的成员――北大余万里教授的热情推荐。他一直建议我到莫扎特的故乡,到《音乐之声》的故乡,到萨尔茨堡全球论坛的故乡,与全球青年才俊比肩论道。听该论坛的资助者美国弗里曼基金会的项目官员说,萨尔茨堡全球论坛的成员资格,在西方社会很有地位,甚至有助于西方青年学者评职称。同时,也衷心感谢那些帮助我神速办理签证的中奥工作人员。没有你们,我将多么遗憾。

6月17日周五

“Hi Gabby”-Again

一大早,赶赴机场,收到一位一直关心“如是我闻”的朋友的短信:“Gabby出院了”。我回信说,“祝福或许能起点作用”。Gabby是美国年轻的女众议员,也是我们共同参加的“中美杰出青年论坛”的成员。去年,她不幸遭枪击,几乎不治,但凭着惊人的毅力,一步步地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我在“Hi Gabby”一文中祝福她。文章发表后,中国外交学会的领导说“热情而真诚”,我的研究生说“老师好感性”。看来发短信的朋友在看了“Hi Gabby”之后,也加入了祝福Gabby神奇康复的网络。他的短信让我感觉温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关于西亚北非变局的名人名言

飞机上最适合读书,阅读了一些西亚北非变局的材料,其中有不少名人名言,对理解当下的剧变很有启发。

德国《明镜》周刊两名作者撰文,谈及动荡的原因,他们引用列宁的话:“革命的基本规律,是下面的民众不满现状,上面的当权者无能为力,那就政权。”他们还引用了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856年写的一句话:“对一个糟糕的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在它开始改革时到来。”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戴维・伊格内修斯倡议,阿拉伯动荡国家应建立法律框架,以遏制复仇情绪。他引用的是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的名言,“开始时,复仇的感觉是快乐的,但当它反弹后,痛苦是无尽的”。最后,戴维自己制造了一句名言:随着“阿拉伯之春”的发展,在适度追究过去的同时,新的革命家必须建立一条通向稳定、有包容性的未来道路。否则,正如一部电影的名称一样――“血色将至”。

对于变局的走向,乐观者期待阿拉伯的故事能真正演绎成“阿拉伯之春”,悲观者则担心滑落为“阿拉伯之冬”。美国外交学会资深会员拉伊・塔基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后美国时代的中东”,担心随着美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减弱,美国将更加难以解决传统安全隐患。他说:“尽管华盛顿竭力接纳‘阿拉伯之春’,但中东地区正不易察觉地迈向美国之后的时代。该地区的盟友和对手都逐渐对美国的禁律置若罔闻……中东地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的斗争就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免除大国间的对立和超级大国的控制。这里的民众曾满腔热情地参加反殖民斗争,声援那些主张在冷战集团间保持中立的人,并表示支持第三世界的革命抵抗运动。独立自主的时代或许终于到来了。但这个时代可能会伴随着其独有的挑战与危险。”

国内一位老师掷地有声,“中东是大国的坟墓!”这就意味着,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又一场大变革,或者说面对一个超级的世纪疑难杂症,政治家和学者们要小心翼翼地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

Wow,萨尔茨堡

从法兰克福转机到萨尔茨堡,45分钟。赶紧把脑子从纷乱的西亚北非拧到和谐的萨尔茨堡。读书人啊,一边从窗口俯瞰这个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明净古城,一边阅读陈丹青先生的《在萨尔茨堡》。看完陈丹青的游记,我就彻底打消了另起炉灶的念头。

他写道,“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二次现代化、人口压力、环境危机、城市沧桑……似乎从未在这里发生过。在萨尔茨堡,在欧洲许许多多古城古镇那里,历史从未幼稚、造孽,以至疯狂,时间在这里不会变老,种种所谓人类的进步,既不曾遗忘这里,也没践踏过她:至今,她的全貌和十七世纪描绘全城景观的彩色版画一样,但她绝非自处于聪明的现代生活。”

(注:尊敬的读者,请原谅,接下来我还要引用陈丹青的一句话。)

只用了十分钟,出租车司机就把我从机场拉到论坛所在地――湖光山色中的Schloss Leopoldskron。

上一篇:“夹板”中的巴基斯坦 下一篇:中国会成为霸权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