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篆刻爱上薄意

时间:2022-08-29 10:18:34

当篆刻爱上了薄意,当谢钦铭与王一帆这两个儿时的街坊,在阔别40年后,因艺术的大道而殊途同归。重新走到一起时,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就诞生了。

在谢钦铭的篆刻与王一帆的薄意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以前,篆刻与薄意虽同以寿山石为载体。同为文人的高雅艺术,但各自为政。都在沿着自己的轨迹自顾自地发展着,大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即使有哪一文人偶得一心爱薄意之作。又恰好有篆刻之长,兴之所至,随手挥刀刻下一方印来,那也仅属于邻居家的鸡不幸头晕睡到了隔壁的犬舍里,实不具有普遍意义。直到王一帆与谢钦铭的此次合作,才第一次真正将中国古老的文字与绘画艺术有意识地结合在寿山石这一充满了文人味儿的载体上,其意义之高远、影响之巨大,已非我鼠目寸光之辈所能预计的。此乃王谢此次合作之非凡意义之一。

非凡意义之二在于他们此次的合作不仅将文字与绘画在形式上结合在同一石体上,还在内容上相互呼应与深化,这可绝对是以前文人用之篆刻的普通印钮所无法达成的。举一小例,薄意做多了。一帆就总想要谋求新的突破。于是一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工笔、写意兼之的创作风格就出现了。在一帆的《芭蕉鹅》里,俨然怀素狂草的蕉叶飞舞张扬,而连底部绒毛都纤毫毕现的骄鹅,却曲颈埋头,就似一隐者。将所有的孤傲都藏在心头。张扬与含蓄、狂傲与隐隐。就这样和谐地统一在同个画面里。钦铭看之,大喜,题顶款曰:“蕉叶书,换鹅如,于今南宫痴拜石,君刷字,能起予?”不仅将一帆埋藏于画面中的羲之书换鹅、怀素画蕉叶等典故一一点出,更言一帆薄意刀法好比米芾刷字,观之。心潮澎湃已不可喻。如此豪情,既不可喻,便被钦铭化作“我有神剑异人与”几个无拘无束任意挥洒之篆字于印面,将一帆画面之豪迈更提升了一层。

非凡意义之三在于王一帆与谢钦铭虽各自均已在艺术的大道上摸索前行了三四十年,但此次的合作让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他们似乎突然发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是那么的相似,突然领悟到原来他们前行的道路并不孤单,还有着如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他们的这种精神上的共鸣。体现在作品上。即形成了一种蓬勃而发的浩然之气,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已远远超过了仪为形式或内容上的合作。钦铭本人对此亦大为感慨,在一帆近期的一薄意作品《吾道不孤》上忍不住题曰:“顺天而行,率性而动,盖治艺如此。一听气机从容中道而已。观一帆兄斯钮薄意。知吾道不孤也!”

钦铭与一帆,虽合作之作仍不甚多,仅50有余。但件件都是精品,个个都是心灵碰撞之结晶,其丰富而高雅的人文情怀将会随着石头流传而一直流传下去。

上一篇:谁说艺术已经沦丧 下一篇:香巴拉 一场公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