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诗犹识陌生人

时间:2022-08-29 09:52:14

几年前的校园俗语云:“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现在的校园俗语又说:“高考题有三怕,一怕古诗鉴赏失真,二怕阅读理解失分,三怕考场写作温吞。”在高二学年的最后三期,本刊将分别对古诗鉴赏、阅读理解和考场写作三个难点予以解读,以期打消同学们的畏难情绪。

――编者按

读诗如识人,一首陌生的古诗词好比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它,理解它?这里,我们就拟从识人之道的角度来快速解读古诗词,从而准确、高效地赏析古诗词。

审眉度目看诗题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初见陌生人,直视对方的眼睛,便可从他的眼神中窥出其心情、性格之一二。如明眸善睐者多半活泼天真,目光忧郁、躲闪者大多胆小内向;眼光柔和的人,基本感情深浓;眼光凶狠的人,一般意志坚强,为人狠毒。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即古诗的眉目,如识人一样,要快速读懂一首诗,最快捷的方法是认真审读标题。一首诗的标题,往往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及主要表现手法等。仔细揣度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有助于快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为解答问题找准方向。如《鹊桥仙・七夕》(湖北高考卷),从标题“七夕”即可推测此诗可能写牛郎织女或远离恋人的相思之苦或相逢之乐;《访隐者》(福建高考卷)应该写的是到山林访隐者时的见闻,表现避世脱俗与隐居之乐的。

许多古诗词,一“眼”便识得诗情,答题时许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为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设题: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江苏高考卷)此诗题为“送魏二”,从题目可推知是一首送别诗,十有八九是表达离情别恨的,所以此题不难迅速明白“醉别”是因为不舍分别而借酒销愁;送别本已让人感伤,“江风引雨”(“入舟凉”既是生理之“凉”更是心情之“凉”)更是渲染出一幅凄风冷雨的场面,自然烘托出送别之人内心的悲凉。(参考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可以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聪明的考生应学会审度题目,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标题中寻找丰富而有效的信息,慧眼识“诗”,即刻把握诗情。

窥足视尾读注释

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你一眼就可以看准的,何况有些人比较有城府,会伪装,如果你看他的眼神内容太丰富,觉着揣度不准他的心思,那你就要学会从不经意的细节处识人。藏得再隐蔽总会露出马脚,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诗歌后面的注释看作是“马脚”与“狐尾”,你若细心留意了,也许在揣摩之间就恍然认清了此诗的“真面目”。如安徽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题。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此诗标题“岁暮”,即一年将尽。是感伤岁暮万物凋零还是憧憬来年新希望?抑或是感慨时光易逝,年岁已老?看“眉目”是无法揣摩准确的。如果细读注释,便会发现:“客居”四川,依中国传统,客居之人岁暮必然思归念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三州都在四川,说明此时山河破碎,“客居”自然也是在逃避战乱,诗人一定感伤于飘零之苦与国破之痛,此“壮心”一定与复国有关。

古诗鉴赏题的注释往往有三类,一类是对作者生平简介或者创作背景的补充,一类是对诗歌中出现的典故的解释,一类是对难解字词的解释。尤其是前两类,对于我们准确读懂诗情,甚至是准确答题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做题时如果能敏感地领悟到注释传达出的有效信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察言观行品诗句

看眼、窥足、视尾固然是短时内识人的一个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眼前一个陌生人的内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恐怕就是闻其言,观其行了。言为心声,行为心迹,言与行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和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中那些议论抒情的词与句就像一个人直接流露心声的“言”,而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能反映诗情的一举手、一投足。所以,要彻底读懂考场中的这个“陌生人”,就要抓住诗中直接流露情感或表明态度的词句,细细品味诗中的一系列意象。如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此诗直接流露情感与态度的词句是最后一句,“无奈”“思家”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最后,我们按上述三个“识人之道”来综合解读下面这道诗歌鉴赏题,就会发现,识人之道也是赏诗之道。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首先看“眼”――标题“咏素蝶诗”,应该是咏物诗,表现手法一般是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蝶,让人想到春天蝶舞丛中的生机;素,即白色。

再窥“足”视“尾”――注释,从“恃才傲物”可知“素蝶”之“素”传达出的应是“高洁”之意。

最后察“言”观“行”:诗中直接流露情感态度的词有“随”“避”“幸”“欲”,流露出对“绿蕙”“ 嘉树”等的喜爱,对“雀”“风”的厌恶;意象“绿蕙”,由成语“蕙质兰心”可知蕙与兰均为香草,意象“青薇”,自古就有伯夷、叔齐拒食周粟采薇的典故,由此可领会首联应是表达作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颈联中的“花”“树”与尾联中的“芳华”“嘉树”这一系列相似意象都流露出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坚守之情。而首联中的“雀”与颔联中的“风”,应是指注释中的“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中的“小人”或黑暗势力。

如此三步读下来,此诗已读懂,再做题自然就易如反掌了。

在考场中以“识人之道”来解读古诗词,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有效方法,但无论是识人还是读诗,方法与技巧的娴熟须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就是这个理。我们在熟知相关考点内容及答题范例的基础上,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与训练中多尝试以识人之道解读古诗词,相信在高考考场上,我们一定会“等闲识得”古诗“面”。

上一篇:认识东北地区地理特征 下一篇:文言翻译的“望、闻、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