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 忍”字,品析母爱

时间:2022-08-29 08:40:09

紧扣“ 忍”字,品析母爱

【教学片段】

师:史铁生21岁得了重病,导致双腿瘫痪。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听听怎么个“暴怒无常”?(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生(齐读):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出示: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不想活的他,会怎么想?

生:我不如随着落叶一起飘落,永远地消失吧!

师:他内心喊道――

生: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假如你是史铁生的妹妹、弟弟或朋友,你怎么劝他?

生:想想有病的母亲,你死了,她该怎么办?

生:人活着总比死了有意义!

师:他现在听啥烦啥,这些大道理,能听进去吗?作为最了解他的妈妈,会采取什么方式?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标红“扑”):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

生:扑下去的是史铁生求死的念头。

师(标红“抓”):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抓住的也是“我”的生命。

师(标红“忍住”):母亲“忍住”的是什么?

生:忍住的是儿子的脾气,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

师:她得了什么病,从哪儿看出来?(生读描写母亲病症的句子)

师:肝癌晚期才会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她知道就要死了,有没有发脾气?一个字――

生:忍。

师:为了谁――

生:儿子!

师:哪儿看出她忍住了儿子的脾气?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一个词重复出现――

生:悄悄地。

师:还有一句也有“悄悄地”――

生: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出示三句话):把“悄悄地”去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生读)

师:选一句谈谈“悄悄地”给你的感受。

生:第三句“悄悄地”看出母亲连说话都特别小心。

生:第二句“悄悄地”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很有耐心。

生:第一句“悄悄地”看出母亲的心特别细。

师: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儿子不想活了,这是个巨大的打击。

师:那她怎么做的?

生:“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师:这是第几次说的?

生:这是第二次。

师:第一次在哪?

生:“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师:第一次说,儿子没去;第二次又提,出现一个词。

生:央求。

师:读出这份“央求”。

师(出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她忍住了儿子的脾气,忍住了自己的病痛,忍住了儿子的病对她的打击。读出这一份复杂的忍!(生读)

师:“好好儿活”重复两次,母亲想对儿子说什么?

生:母亲希望儿子在没有她的情况下,也能快快乐乐地活着。

……

【赏析】

一、构建对比,发现母亲的“忍”

面对儿子的“暴怒无常”,母亲选择了隐忍的方式。小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阅历,怎能发现隐含其间的深深的母爱?窦老师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暴怒无常”;然后结合景物描写,揣摩“我”的内心。当学生与“我”情感交融时,窦老师引领学生转换角色,试图劝说“暴怒无常”的“我”。紧接着窦老师话锋一转,提醒学生联系上文,想想劝说是否合适。学生很快明白劝说是无效的,母亲的做法渐渐浮出水面。窦老师有意将常人与母亲作对比,推动学生发现母亲的“忍”,体会到母亲是在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儿子。

二、品析语言,解读母亲的“忍”

母亲的“忍”具体表现在哪里?窦老师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品析关键词句,从不同视角解读母亲的“忍”。第一步,联系描写病症的文字,以及对病症的补充介绍,认识到母亲的“忍”是忍住病痛。第二步,以“悄悄地”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对比读的方式,认识到母亲的“忍”是忍住儿子的坏脾气,并深刻体会“悄悄地”的表达效果。第三步,联系母亲建议去看花的句子,认识到母亲的“忍”是忍住儿子不想活下去对她的打击。窦老师以“央求”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在这一过程中,窦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读出自己的味道,在朗读中达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补白内心,丰富母亲的“忍”

在发现母爱“忍”的特点,解读了“忍”的具体表现后,学生成功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窦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转换角色,化身“我”的母亲对儿子倾诉内心的话语。学生的情感喷薄而出,有不舍与担忧,有鼓励和祝福,这些都是母亲埋在心底的话啊!这样的补白,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忍”的背后有着千言万语,从而感受到母亲原本简单的话语变得厚重起来。此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已是发自内心真情的表述!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新常态”课堂重在“五化” 下一篇:环环相扣,“ 秀”出学生真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