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材中提示语的有效运用

时间:2022-08-29 08:04:03

刍议小学数学教材中提示语的有效运用

【摘要】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适时编写了一些简明、精炼、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或揭示教学目标,或指明教学重难点,或提示教学方法等等。教师在提示语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运用,创造开发,才能有效地发挥提示语应有的功能。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有效运用提示语呢?

【关键词】 提示语 理解 开发 有效运用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适时编写了一些简明、精炼、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或揭示教学目标,或指明教学重难点,或提示教学方法等等。教师在提示语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运用,创造开发,才能有效地发挥提示语应有的功能。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有效运用提示语呢?

1.科学认识是有效运用的前提

提示语蕴藏着教材编者的大智慧。提示语中既有教法指导,又有学法点拨;既指明重点,又突破难点……我们若能有效地运用好提示语,一定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提示语的真谛,在使用提示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偏差。偏差一,误以为提示语等于教学旁白语,不予足够的重视;偏差二,机械的使用提示语,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缺少创造性;偏差三,分析、揣摩不够深入,异化甚至歪曲了对教材文本的正确解读与灵活使用。这些偏差,严重阻碍了提示语的正确合理运用,不能有效的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作为提示语的使用者--教师,必须克服这些片面狭隘的观点,树立科学的认识观,本着"源于教材,宽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充分认识提示语在数学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准确理解提示语所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提示语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创造性地运用。

2.正确理解是有效运用的基础

提示语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聚了众多专家和编者对学生的解读、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说,深入地钻研提示语,切实把握提示语的内涵才是有效运用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联系学生实际,遵循教材文本蕴含的教学理念,组织有效的活动。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提示语的内涵?教师首先必须深刻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整个教材体系的框架结构,再结合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提示语进行深入研究:教材提示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有哪些收获?其中蕴含的理念是什么?揭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只有真正了解编者的意图,理解了提示语的内涵,才能有效地运用。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提示语: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新授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

3.整合开发是有效运用的保证

从总体上来说,任何一套教材都是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的,是编写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一套教材要完全适应广大地区不同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也确实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教材,正确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理想的,它必然地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来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当前,我们一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提示语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灵活运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3.1 适度改动,更利探索

教材上的提示语,或牵引着一种线索,或指引着一种方向,引领学生的探索活动走向深入。提示语有时需要适度改动,才能更有效的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索。

3.2 结合学情,灵活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解答方法的多样化。提示语的设置就体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这一思想。但是因为地区之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提示的方法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出,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情,灵活地进行教学。

总之,解读教材要从小处着手,一分为二的用辩证眼光去理性看待提示语,深入地钻研其中的深刻内涵,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从而建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o数学》(人教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下一篇:浅谈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