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在碰撞与磨合中走向成功

时间:2022-08-29 07:56:16

孙伟:在碰撞与磨合中走向成功

孙伟有很多梦想,包括他的建筑师之梦,也包括像登山、

开一家咖啡馆这些普通和不太普通的梦想。而他每天对自己的要求就是

做好当下,哪怕只是一点点。因为那些历经几百年的经典

建筑都不是一时兴起建成的,是历经无数学者、哲人、工匠等各领域

力量共同协作完成的。孙伟说,越是伟大的梦想越不要急。

梦想照进现实

很多人梦想的起点,似乎都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开始。让孙伟萌发要做一名建筑师的想法的契机,就是读高三时,一个同学借给他一部贝聿铭的纪录片。将近20年之后,今天的孙伟是德国海茵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名片上的TITLE是合伙人,中国总经理。

孙伟毕业于德累斯顿理工大学,2008年就进入海茵,2009年海茵进入中国。最早记住“海茵”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一张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图片——慕尼黑理工大学那两道著名的圆筒滑梯。后来发现德国宝马汽车科研与创新中心,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城等经典炫目的大手笔设计都出自海茵建筑。

其实,在很多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背后,似乎又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无奈。当初去德国,孙伟的理想是成为建筑师,一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合格的建筑师。而今天,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可能都花在控制设计和工程的细枝末节上,比如把控同事做的工作,要不要返工等等。沟通成为他的工作重点之一,一边是以严谨、务实著称的德国总部,一边是讲究人情世故的中国国情。相对于德国的井然有序的,是中国的快速赶超。两国在文化、市场、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上迥然有别,比如为什么过年要宴请业主等等,混在一起都成为具体而痛苦的挑战。

个性导向效率和愉悦才是好的空间个性

尽管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孙伟很善于积极地调节心态,加上在国外生活工作了十几年,让他能够找到化解中西文化冲突的方式。因此,在诸多碰撞与磨合中,他们依然拿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三年内,海茵建筑已经承担或完成了大量国内领先的一流建筑项目,例如中国人寿北京研发中心、中国人寿成都培训中心、泰康人寿北京总部、中信集团金融外包服务基地、华为公司杭州研发中心、世界种子大会场馆、南通通州体育中心和展览馆、海南海口塔等。进入中国后,海茵及时调整战略,建立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团队,同时在团队里特别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中国文脉背景的吸收,海口塔设计中引入的佛教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茵在中国的设计理念和海外一脉相承又略有不同:海茵会首先深入了解业主的需求,根据客观现实坦诚地和业主共同确定对空间的要求。”这也是孙伟曾提出的知识建筑的概念。海茵建筑北京公司也传承了德国海茵跨学科精专项目研究的理念,德国海茵发起的DRX (Design Research Exchange) 也在北京展开序幕,2013年的9月,海茵中国学院(HENN CHINA ACADEMY)以工作营的形式登陆北京国际设计周,孙伟在这次活动中兼具了导师的作用。DRX的目标是云集建筑师以外的数学家、环境学家、生物学家、研究神经系统的专家、软件专家乃至于企业,通过高度协作,将各个方面都做预先、统筹性考虑,实现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其中,以“建筑遮阳方案整合专家”著称的法国尚飞(Somfy)客座 “海茵中国学院”,从专业角度就建筑的实际遮阳问题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在工作营的方案设计单元中运用到方案设计中,为建筑的采光和遮阳做了系统全面的考虑。这次的实践活动让孙伟发现,国内的学生对软件有些过度依赖。孙伟认为,工具是随着时展的,在学习期间,掌握软件应用的同时懂得在慢中求进才是明智之举。孙伟始终相信,一个动作也许不会影响未来,但一定会在未来产生结果。前人如何为后人的设计留有空间,后人又如何尊重前人的设计进而接棒,这其中所传达的不仅仅是某一位建筑师的前卫思想或者哪一位建造师的精湛技艺,更多的是多领域力量共同协作的知识网格,以及对建筑所担负的责任。

一方面要不断精进,一方面别有执念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并且富有激情。孙伟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他经常在微信上更新自己的读书状态,今年更新的第一本书是《故宫日历》,第二本书是《风水趣谈》,第三本书是《蛋壳里的北京人》。他还喜欢读小说,超级喜欢看电影。除此之外,他其实还是一个梦想家,除建筑之外,他的梦想还包括登上珠峰这样高难度的挑战,也包括开咖啡馆,开书店,开川菜馆这样世俗有趣的事情。

孙伟信佛,“佛教里面讲人一方面要精进、争取,另一方面也要别太在乎,别有执念。” 最初想要影响社会,但是后来发现其实你连业主都影响不了,该怎么办?那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步一步来,每次做好一点点,再做下一个,时间长了就会渐渐地发生影响。“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幼稚?”

Q 你工作以后最开始做的项目是什么?

A 第一个建成的项目是瑞士巴塞尔展馆(Messe Basel),一个很大的新馆,当时我在巴塞尔的赫尔佐德和德梅隆(Herzog & deMeuron)工作,我做设计的时候是2006年,到2012年或2013年才建成。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首先是因为这个项目非常大,其次我们的公司也比较特殊,Herzog & deMeuron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公司,很有范儿,它不管你怎么说,一个设计做两三年都是很正常的,再加上瑞士的施工非常精细,建筑也比较难,但那的确是一个很梦幻的建筑。

Q 你的教育经历带来了怎样的益处?

A 我是在国外参加工作的,在国外学历是个硬件但并不是必备条件,比如我的同事里面有木匠出身的,有IT出身的,有的还在学建筑学,有的就是知道点建筑知识,进入建筑公司慢慢干起。瑞士还有学徒制,就是进来之后先做做模型,之后就开始画图了,只要考了那个资质,就可以执业。就像安藤忠雄一样,并没有系统的建筑学学历。在国外建筑学学校之间的水平差别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和劣势。

Q DRX海茵工作营是否会有延续?你将为“推进新想法,为学术研究创造空间” 做些什么?

A 我们有意愿继续推进这样一项纯理论的研究。事实上,DRX所研究出的塔楼形状,在目前还没有建成的可能,也许在20年或者50年以后能够实现。而这也恰恰是该项目令中国建筑界深思之处。站在建筑事务所引领者的角度上,如果在今天,我们不去做建筑未来形态的研究与设计,只能一直跟在队伍的后面,更不消说话语权。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涉足的是比较精深的建筑领域,建筑师们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钻研,让建筑拥有最高的高度,最快的电梯,最好的结构,最轻的幕墙等建筑之最,所以这样的研究就很有必要,而且要做比其他人更好的东西。在国内,多种要求与速度的确会很快地适应市场,但是建筑的长久性有待检验。在国外,也许一个项目会做上10年,甚至其中有5年的时间只做了很多很理想化的研究,建筑师能够踏实专一地做设计。这也是在中国举办DRX海茵中国学院活动的原因之一。

Q 有什么规划吗?比如未来的5年有什么目标?

A 未来5年希望把这个北京Team做得更好,做一些精品,我觉得跟所有人的目标都一样,希望能够更自由,不管是经济自由还是时间自由,还希望能有一些资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另外一种自由是,也许你还是很忙,还是没有时间,还是没有钱,但你的想法可以自由一些。

上一篇:郭俊成:有底气的设计 下一篇:整洁优雅的灰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