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如何能报晓

时间:2022-08-29 07:13:47

这几年每临“金鸡奖”颁奖,各地媒体同行都会变得尖酸刻薄、伶牙俐齿,平日里摸爬滚打所积攒的种种不满此时都找到了“合理”出口――谁让“你”又下了“双黄蛋”呢?

本人不才,4年前第一次报道“金鸡奖”颁奖结果时得意洋洋写下的标题就是《“金鸡”又见“双黄蛋”》。今年的“金鸡”颁奖礼上,连主持人张国立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颁出后都知道调侃说:“明日各媒体题目肯定是‘金鸡又下双黄蛋’,但在我们农村,下双黄蛋的鸡是珍贵的鸡!”

张国立的“找补”在颁奖礼现场起到活跃气氛的功效,但这种吊诡和无厘头的解释显然消解不掉媒体们次日“口诛笔伐”的决心。很简单,因为“金鸡”并不是一只鸡,如果是,“双黄金鸡蛋”的价值当然高于普通鸡蛋,甚至像一位财经媒体同行在网上揶揄我的那样,“你们电影产业这么红火、这么繁荣,生个‘五胞胎’也是可以理解的啊!”

可惜,“金鸡”是一个奖。而且我们的电影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是在上升期,但远谈不上繁荣。好的电影作品和演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动不动就下出“双黄蛋”的“金鸡”的确叫人尴尬。即便有难以抉择的地方,那可能也是主办方在行业利益和红毯阵容上难以抉择。

金鸡奖最大的尴尬并不在于要靠“双黄蛋”实现微妙平衡来维系排场,而是其奖项价值不断缩水。金鸡奖并非不热闹,台上热泪狂飙台下掌声雷动,问题是荧屏外的观众似乎并不为这“圈子里”的热闹所动,兴许看一眼周迅后,遥控器便又不知道拨到哪儿去了。的确,就大获全胜的《集结号》而言,对观众已经是太久远的回忆。如果我问您:您家前年年夜饭的饺子什么馅,尝起来什么味儿?您现在还记得起来吗?估计就算您记得也懒得搭理我。

当然,这不是《集结号》的错,也不是沦为两年举办一次的金鸡奖的错。问题在于过去几年金鸡奖的看点:2005年是成龙,2007是刘嘉玲,今年则是冯小刚。一个电影奖项要靠某个或某几个明星来增光添彩,而奖项本身的价值却无人提及。

我记得《格林童话》里下金蛋的是一只鹅,不是“金鸡”。而金鸡的价值不在于下出几个“金蛋”甚至“双黄蛋”,而在于“金鸡报晓”。无论“金鸡”还是“百花”,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确是电影工作者们渴求的至高荣誉。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行业奖项如果不能与这个行业发生联系乃至施加影响,其价值必然大大缩水。的确,为了维系“金鸡百花电影节”,主办方殚精竭虑地将颁奖礼办成了地方政府提升地方形象的“公关堂会”,但这种能成就“同一首歌”的商业模式并不能成就一个电影奖项。

所谓“金鸡报晓”,就是要让“金鸡”这个拥有辉煌历史的传统奖项能够更多地与现在的电影市场发生联系,“报晓”的意义不在于一切尘埃落定后的“排座座,吃果果”,而在于这一奖项能够成为市场竞争的风向标之一――就像奥斯卡那样。譬如,中国电影的贺岁档期不仅已经形成,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这一档期附近设置一个电影奖项,通过提名到颁奖的完整商业运作,使其成为贺岁档电影商业宣传运作的窗口之一,甚而将其做成中国的“奥斯卡奖”?听起来似乎很疯狂,但其实并不遥远,而且在主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大奖的现在,非政府奖项的“金鸡”奖最有可能做这种转型。能“报晓”的才是“金鸡”,而且绝不用再为“双黄蛋”烦恼。

上一篇:主持人“被八卦”怨谁 下一篇:又见“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