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时间:2022-08-29 06:31:40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建立在传统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原则已不能适应信息化会计的要求,而实现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状况,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 履行着执法监督和社会的一些管理职能的机构。它们为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发工资, 会计报表可以按下列方式分类: 按时间划分为旬报、月报和年报; 按编报单位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和单位会计报表; 按内容划分为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说明书等。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 就其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可比性、谨慎性等而言, 都让使用者感到无法很好掌握。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在各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一个科学、有效、缜密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使用性以及使用效率, 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披露不规范的成因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上不规范

根据年度预算编制各部门的动态现金流量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预算已经安排,由于用款进度等原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如果不能及时付款,只能当作“结余”转入下年,使年终结余出现虚增。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包干性支出和专项支出等,平时按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即财政按预算将款项从国库中拨付给主管部门,再从主管部门拨到用款单位。对于投资额较大的项目,需要按项目进度分次拨付资金。当许多项目资本性支出合同跨年度执行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小于项目所需金额的情况,这就会出现预算会计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计核算基础不协调,预算会计核算收支结余的标准不统一。

(二)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财务控制不足

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核心的公共预算改革,作为财政支出领域的三项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是政府财政支出体系的核心制度,而在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下,难以实现政府会计的新目标。以政府采购为例,对于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财政机构不会单纯地根据预算下拨经费给用款单位,而是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要求和财政部门批准的采购方式和规定的程序,按核定拨款数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向供应商直接拨付款项。政府采购的实施,存在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的现象,在采购材料物资过程中,出现了货物已到,发票账单未到款未付的业务,或已经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但材料尚未到达或者尚未验收入库的采购业务。

(三)财务报表披露度不高,信息不完整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其财务会计报告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不能反映数据中的重要信息,例如: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它是衡量债券利率风险敞口的有效工具,由于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编制而成的,因而不能充分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报表中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前瞻性

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进行有效预测与分析, 影响了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使会计信息缺乏可使用的特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会计估计的存在, 坏账的估计、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完工进度的估计等都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自己主观的职业判断能力估计出来的, 假使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制度给予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将会导致信息质量严重下降,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缺失。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一)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

行政事业单位在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前,应根据财政部统一下发的报表格式、编制说明及软件操作要求,及时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办理日常会计业务,按要求及时报送会计月报、季报和年报。应通过实地盘点、核对、查询,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际结存数进行清理盘点。对于盘盈、盘亏的存货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做到账实、账证、账账、账表、财务账与业务账相符。

(二)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提高财务资金的监管力度

要健全以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提高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制裁机制,真正实现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的有机结合;使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当今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形式发展的一大趋势,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并加大处罚力度,违规行为的事务所坚决取缔,对职业规范、信誉好的事务所要扶持引导,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防止钱权交易、以及各种寻租行为,使其保持适当的注意程度。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披露机制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行之有效的会计控制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作保证,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按制度的要求去履行监督职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造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氛围,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

(四)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进行委派的一种制度。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摆脱了与原单位的依附关系, 能够相对独立地工作, 能够依法抵制单位的不合法行为, 使会计工作进行良性运转。通过实施会计委派制, 使会计人员不受经济组织管理当局的控制,独立地实事求是地依据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委派之后, 不仅解决了委派会计人员依法核算的烦恼, 并且委派单位在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的同时, 制定了配套的考核办法、奖惩办法,从而在机制上促使委派人员积极履行其监督、把关的职责, 彻底改变了会计信息可能存在的虚假现象, 保证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可比性、真实性等特性, 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好的进行。

(五)健全相关法规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法规体系, 相关的法规之间要相互协调, 保持法律条文的一致性, 从而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个较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应该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等, 使违反法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受到惩罚。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 真实地核算和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任何不能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可靠地确认、计量, 对能影响外界报表使用者决策的相关信息都应揭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付秀杰.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J].北方经济,2009,(4);

[2]马建威,何玉润,肖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探讨[J ].北京工商大学学。

上一篇:关于中职会计实训环境的设想 下一篇:当前经济条件下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