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不是病 也要有人医

时间:2022-08-29 05:44:03

要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网游企业们就不能总停留在“打击盗号、私服,维护游戏公平”和各种慈善捐款上,只有打造健康的行业形象,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近日,卫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否定了“网瘾”这种疾病的存在,反对把网瘾当成疾病的治疗方式,“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严禁体罚”。

如今,大众对于网瘾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越了“究竟有没有网瘾”、“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的范畴,而转向求解“如何快速地治疗、抑制网瘾”。似乎一瞬间,以治疗网瘾为主要诉求的学校、中心在全国各地“炸开了花”。

直到今天,在百度搜索“网瘾”二字,还能得到高达21条标有“推广”字样的链接,居然比“买房”还多。网页上还打出“中央电视台报道最多的戒除网瘾机构”、“魔鬼训练学校帮助网瘾少年戒除网瘾”、“三个月网瘾不是梦”等字眼,极尽“忽悠”之能事。

然而,山东临沂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以及广西戒除网瘾训练营教官打死营员等极端事件的发生,使人们突然意识到,网瘾似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不是仅靠医学治疗、体能训练就能药到病除的。并且,急切、盲目地治疗网瘾,不仅无益青少年摆脱错误的生活习惯,甚至对其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卫生部声明“网瘾非病”有两方面积极意义: 一方面它说明,对于孩子网瘾的问题,家长不应推卸责任,更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戒网瘾在医学上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另一方面,它引导人们重新回到问题的原点,思考“既然网瘾不是病,那它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网瘾问题的产生,是青少年、社会、网游公司三方合力的结果。一些发达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上的内容也都比中国丰富,却不存在如此普遍、严重的网络成瘾现象。在中国,人们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其实早已形成共识: 主观方面,中国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能力、自制能力较差; 客观方面,网瘾实际上是我国社会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副产品。

但是,青少年素质的提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教育改革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一来,问题的焦点就自然转向了第三方―网游公司。没错,网游公司要主动承担抑制网瘾的责任,否则,来自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会越来越大。

2007年防沉迷系统的推出其实就是一个信号。2008年3月份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监察厅副厅长赵振铣更明确针对《征途》游戏指出:“一些网络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缺乏社会责任,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

网络游戏这一行业的暴利性,确是中国所特有的。这个特殊的产业目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社会舆论压力引发的政策风险。“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这从魔兽世界的审批困境中就可见一斑。而要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网游企业们就不能总停留在“打击盗号、私服,维护游戏公平”和各种慈善捐款上,而必须在核心业务上下功夫,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中找平衡。说白了,只有打造健康的行业形象,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产业自救仍需反思 下一篇:电子竞技 很火爆,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