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适的雨滴落到需要的种子身上

时间:2022-08-29 01:34:54

让合适的雨滴落到需要的种子身上

基础教育的小班化已成为发展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我校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迎难而上,独辟蹊径,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选课走班教育改革之路。

一、课程因需而设,学生从心而选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海某段特级校长的一番话:“多元化的课程好比天上下雨,孩子如同埋在土地里的种子,总有一颗合适的雨点会落在他的身上,滋养他,最终让他开花、结果。如果天上不下雨,错过了发芽的季节,便永远不会生长。所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那么怎样才能让那颗合适的雨点落到每一粒需要它的种子身上。

(一)为每一个孩子设计课程

在课程建构之初,我们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琳琅满目的提供了我们所能想到的学生可能会喜欢的课程,也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特别需求。我们汇总、分析得到了一份宝贵的、涵盖了校内每一个学生的课程需求数据。

(二)探寻多种渠道研发多彩课程

1.贴近家庭寻助力,开发“一班一品”特色课程

为了促进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一体化发展,各班的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家长资源情况,建设特色班级,开设“家长讲堂”,形成“一班一品”班级特色课程,共构建了集邮课程、五谷课程、节日课程、田野课程、剪纸课程、面点课程、节气课程、编织课程、环保课程、折纸课程,共十种班级特色课程。

2发掘教师创品牌,开创艺术素养类课程

早在2012年,学校就发挥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创作委员田茂山老师的自身业务优势,在学校全面开设了书法课程。在学生已基本具备熟练地书写毛笔字和初步书法欣赏能力的基础上,学校继续开设了篆刻、国画课程。这些课程熏陶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传承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还有两位音乐老师也结合自身特长分别开设了京剧、尤克里里课程。特别是尤克里里课程,简单易学,学生在校园里随处自弹自唱,音乐的种子在校园萌生发芽;另外结合李冬梅、索秀兰两位老师良好的手工技法,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了特色手工课程,三、四、五年级开设了生活课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的需求和创造愿望,因而极受学生欢迎。

3.联通社区求合作,开展身心健康类课程

学校与社区老年办接洽,开发了腰鼓和太极两门身心健康类课程,学生自愿选课,每周五下午在学校操场风雨无阻进行授课,现在腰鼓课已成为全校学生必会的运动类课程。

4.面向社会图发展,开设文化素养类课程

本着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需求性的原则,学校和社会志愿者联系,联合开设了象棋、围棋、国学、礼仪等课程。每周志愿者免费到学校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课,受益颇深。

5.打开阻隔拓区域,开设实践体验课程

普通教室由于受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学校打开隔断墙、打开学习与资源的一切阻隔,着力建设了“一轩、二坊、三室、四吧”等近20余个区域实践基地,开设近百种小微实践课程,下面进行图表说明。

二、教学因人而异,学习求知而走

这样丰富的“自助餐”,学生如何才能明智地选择“吃到营养”。学校在开课时间上的设置和教师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给予了无声的引导。

(一)课程走

1.对开制课程随学期走

我校部分课程中实行对开制度,如腰鼓与花样绳操对开,即学年的上学期开设绳操,下学期开设腰鼓,上学期在秋冬两季,天气寒冷,学生着装厚重臃肿,不适合背系腰鼓,而花样跳绳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肢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在冬季课程中明智的选择;下学期春暖花开,学生着装轻盈方便,运动灵活,更适合转入腰鼓学习。

2.二连堂课程随教室走

连堂课则是指某个科目连上两节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交流,提高作品质量,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背着书包在各教学楼间疲于奔命赶课的现象,保证教学时给教师减轻了整理教室和教具的负担。例如书法课程,讲究的就是凝神运笔,学生往往刚进入状态,40分钟就已经到了,二课连堂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沉下心来,平心静气的练习。

3.周期课程随活动走

周期课程指与特定纪念日或节气有关的课程,往往历时一周左右。例如“节日”课程,在“端午节”这一周内,会进行“巧手包粽子”“花样面展”“端午习俗我知道”等节日活动,借活动的东风,学生会纷纷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学习。

4.小微课程随学生走

我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课外拓展面十分薄弱,学生对部分课程空有喜爱却从未接触,我校利用“小微课程”进行“微补”。例如上文提到的“魔方课程”、“扎染课程”等,课时在五节左右,机动灵活,学会即转,大大满足了学生兴趣广泛而易变的特点,深受欢迎。

这样学校通过课程的安排,巧妙的引导学生科学的选课,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学生走

1.学生随老师走

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是走课时间,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份学期初学生选课产生的名单,确保走课安全有序。学生只需找到自己选择的老师,按时“游学”。这样的全校大走课,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的限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学生随兴趣走

低年级的学生兴趣迁移较快,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了保护其探索性,周二下午区域实践基地主要针对他们开放,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各类课程进行学习、实践、体验。每个区域都配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对学生M行辅导,学生可随时根据爱好选择自己的实践内容,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

3.学生随社团走

每一个学校,总有一些学有专长、能力较强的孩子,学校鼓励他们在专业领域自成社团,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例如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社团每周四下午定期组织广播,从稿子的选取、人员的分工、音乐的搭配等各方面均独立完成,由高年级社长安排组织,以大带小、同样做的有声有色。这样大胆的放手,还给孩子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有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风景总在路上,我们将坚持理念,胸怀温度,继续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之路上奔跑。

参考文献:

[1]朱丹红.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学得有效:小班化背景下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

[2]王万良,李征宙.对小班化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2.

上一篇: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