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诗歌类旅游文学中的美

时间:2022-08-29 12:07:55

探讨诗歌类旅游文学中的美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引导游客游览景点的时候通常都需要对景点进行适当的介绍,并且引导游客能够对景点深入的了解,进而令其增长知识,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如果学生在介绍游览景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一些诗歌类的旅游文学作品,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诗歌类旅游文学的学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修养,还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一、诗歌类旅游文学的特征

在古代的诗歌类旅游文学当中,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大多都是一些名流学士留下的文化遗产,这些名流学士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审美观以及休闲观上大多比较固定。另外,因为受到古时候经济环境、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遍游天下、旅居外乡等都不是非常方便,时空受到比较严格的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古代诗歌类旅游文学当中大多是描绘自家或者友人家周边的景物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比如大部分情况下,风花雪月、楼台庙宇成为了主要的歌咏对象,在诗歌当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大多和社会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以抒发感怀,为创作主流的休闲诗歌。

古代的旅游诗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休闲及旅游为最主要的传播形式以及娱乐形式,强调诗歌可歌可吟的主要特征以及明快的节奏、委婉的旋律;在创作形式上,严格地坚持规范韵律和排偶对句;在创造意境上,大多采用意味深远或者出其不意的方式,勾勒明丽画境,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而这些特征,也是现代旅游文学始终在追求的。

二、学习诗歌类旅游文学的关键性因素――情境

(一)立足学习理论角度

从学习理论视角入手,在学习活动当中引入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情境是说和某一事件有关联的完整情境、环境以及背景。情境学习不但是一种将教学情境化或者是和情境产生密切关系的建议,更是和人类知识本质有关的理论。情境从根本上说是所有认知活动中最基础的内容。换言之,实践并非独立于学习之外,意义也并非要和实践、情境相互分离,意义需要建立在实践以及情境当中,借助有效的协商和互动最终形成。

(二)立足诗歌特征角度

在对诗歌类旅游文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情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令学习者充分感悟诗歌境界。每一首诗歌都凭借其自身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不管是作者本人或者是阅读的读者,对一首诗歌进行心领神会的过程都需要形成画境或者是戏景,将其生动且新鲜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其神魂被勾摄,情绪当中掺杂或惊或喜的情绪,在阅读期间无暇顾及他物,似乎在阅读的空间当中只有读者自身乐趣存在,除此之外的宇宙、个人生活中产生的情绪都已经消失了。因此,如果能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心中勾勒自己理想的画境,体会和自身性格、经验等相互匹配的情趣,继而赢得美感享受。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必须要保证自己先能获得美感的享受,之后才能够在进行导游的过程当中借助诗歌来引导游客体会这种美感。

三、如何在诗歌类旅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

1.重现景色

诗歌类的旅游文学作品大多和作者自身游历有一定的联系,它细致地刻画作者在游历过程当中所见到的景象。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使用一些图片并辅以口头解说的形式来还原对应的景色,令学生们能够勾勒心中理想的画境。根据心理学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进行信息获取的途径有八成左右是依靠视觉、一成左右是依靠听觉,其余一成为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由此我们确定,视觉和听觉联合的效果会比老师进行单纯讲解效果更好。

比方说,对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西湖六月”和“四时”的景象对比,令学生们感受到六月西湖独特的魅力,继而令其能够将诗歌描述的“莲叶”、“荷花”和现实场景相互融合起来,形成对于西湖美感的体会。在以后的带团过程中,学生对游客进行景色描述的时候,就可以引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歌了,不但加深游客的印象,而且还传递了西湖的美感。

2.写作背景

进行诗歌类旅游文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学情境的引入,同时还需要更加详细地介绍诗歌写作的大背景。比方说,对杜牧《过华清宫》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老师仅仅直观地使用图片和解说的方式并不能令学生们充分地体会其内涵,因为和西湖的自然风光不同,华清宫所包含的除了表面上的华美之外,更多的是它背后的历史内涵。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描述唐玄宗以及杨贵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度过的奢侈的生活,以及最终唐玄宗因沉迷享乐忽略朝政(另可以引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其他诗歌一并学习,以此来烘托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引发安史之乱,并直接导致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在了解其背景之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过华清宫》的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令游客体会到华清宫所蕴含的沉重的历史感。

3 教学方式

从建构主义学习基础理论角度来看,学习属于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个体和外界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凭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立足现有经验以及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起新的知识以及新的理解方式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增长知识、生成意义的过程。作为一名老师,M行诗歌类的旅游文学教学,适当地引入情境,需要充分地去理解并尊重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置,指引学生们立足自身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及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知识和新理解。作为就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有一部分诗歌是在中学已经掌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诗歌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知识重复,不但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无法强调在教学当中的旅游特征;即使是对于没有学习过的旅游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也需要格外强调其中有关旅游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授课的过程当中,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在扮演一名引导者,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主体性,指引他们勇敢地阐述自己的理解,之后结合上面两点,将教学引入到情境式教学的模式当中,借助旅游景色的再现、诗歌创作背景的描述,指引学生们站在作品的角度来理解诗歌,之后设定好一个旅游情境,令学生们能够对特定的旅游景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同时在讲解的过程当中适当地应用涉及到的诗歌。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仅仅作为一名引导者存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

比方说,在学习杨周《苏堤春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针对这首诗歌进行自行理解,之后借助上文第一点的教学方式来令学生们形成西湖美景的想象情境,体会西湖独特的美感,之后再让学生们针对西湖展开整体介绍,在介绍的过程当中引用诗歌当中的句子。

除此之外,学生在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当中,老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对于理解学习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沟通,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每个个体的思维以及智慧都能够得以共享,并最终形成新知识或者新理解,这对于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四、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看,进行诗歌旅游文学的教学,适当地引入情境,同时辅以有效教学方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们体会诗歌类旅游文学的美感。作为就读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可以把这样的美感分享给游客,令游客能够在旅途中了解到景物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哲.在情境中感受美,分享美――诗歌类旅游文学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2]赵雪梅.中和之美借出来――谈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文学的审美借用[J].语文学刊.2013,(01).

[3]吴斧平.漫谈旅游美与文学美[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

上一篇:行走光明山:见识“中国草莓第一镇” 下一篇:中华文化术语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