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征(上篇)

时间:2022-08-29 09:27:01

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征(上篇)

巴蜀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间的稳定的地域共同体。不过,在古代,巴蜀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要宽泛得多,还包括议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与巴蜀同俗”的区域就巴蜀文化区的中心区域而言,它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两山地和高原,地处东经97°21'至110°12',北纬26°03'至34°19'之间,属于长江上游流域的内陆腹心地区,只有极西北的若尔盖草地一小部分属于黄河上源。它的两北与青海相接,北部与甘肃、陕西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南临贵州、云南,西倚,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汀之间,而与巴蜀同纬度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之间的肥沃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北非尼罗河谷,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生长区。

巴蜀良好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蜀文化生长、繁衍的温床.它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将继续造福于未来,直至永远

巴蜀域以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而论,正好位北纬30°上下,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和气候差异性都很大,试观同纬度的阿拉伯、伊朗、非洲北部及北美南部,正当北半球叫归高气带,空气下沉,温热干燥,莫不为沙漠横亘域。这些地方的古文明发生区域有如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洲。而巴蜀境域则小同,这里没有同纬度的沙漠州象,面内部地形差异性格大,受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表现为热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各种气候和动植物的多种生长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东部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两部高原冬下夏雨气候两大类型。

盆地东部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易侵入,夏季薰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柑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雅安一带是全省雨两最多的区域,有“雨城”之称,“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多雨的特征。重庆市则因云雾多而被称为“雾都”。成都平原,古称“都广之野”,适宜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爱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锛,灵寿实华,草水所聚。爱有百售,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近年来在成都市西北的金沙遗址发掘出殷时期的象牙上千个,重达一吨,这说明当时的成都平原适宜于象群生长,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自古即是山清水秀,葱茏绿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于农耕,生物和谐相处的美丽富饶之地,敞柏“天府之国”的美称。

巴蜀地域的生态环境还有“南稻北粟兼而有之”的特点。这里是东南半壁的稻作农业与西北高原地带粟作农业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接线,因而给巴蜀农业文明刻上了南北作物交汇、南北耕作交融的烙印,很早即成为农业发达之区。

西部高原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因而气候变化很大,有多种类型,具有干季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而日差较大的季风高原型特点。十分罕见的是,高山垂直带谱气候。雄伟壮丽的贡嘎山西接雅砻江,东临大渡河,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脚到山顶垂直气候差别很大,山下盛夏骄阳,青稞茁壮,山腰春光明媚,草绿花红,山顶白雪皑皑,冰川剔透,其中最大的海螺沟冰川绵延15公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一山气候垂直方向急骤变化的真实写照。

高原南端的金沙江、安宁河谷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加以北部群山阻隔,气候独具一格,既有干季雨季分明的季风高原型特征,又有冬暖夏凉、四季不鲜明的低纬度亚热带型特征。

“一盆”巴山蜀水 “万卷”天府之国

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兴起,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晋人左思《蜀都赋》曾生动地描绘巴蜀古代生态是“封域之内,原湿沃衍,通望弥博,演以潜沫,浸以绵雒,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梗稻莫莫”,“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的理想的“农业国”。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可以形象地称为“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是一本打开就引人入胜,使人手不释卷,“老夫自首欲忘归”(陆游诗句)的好书。在巴蜀封域内,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是省内主要农耕土壤,是孕育巴蜀竹篱茅舍,春水潺潺绕屋的“林盘文化”的生长地。山地为红壤、黄壤、棕壤,是主要的森林土壤,也是巴蜀“梯田文化”特色的孕育地。高山、高原广泛分布的高山草甸土,适宜生长各种牧草和灌丛。最早的牧羊人――氐羌在远古时代就已选择岷山作为生息地,这里也就成了巴蜀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华阳国志》记载巴地和蜀地不仅“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而且是“桑蚕麻纡”等经济作物的优良产地,是鱼、盐、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布、鲜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牦、犀、象、毡、聒、丹黄、空青等土特产品的优良产地,还是荔枝、香茗等奇珍异果的生产地和巴戟、天椒等名贵药物的出产地。至今,巴蜀还受着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恩惠。

优游之天府 宇宙之绝观

巴蜀山水景观具有天下第一流神品的质地。

古人鉴赏书画,以最高境界为神品,赞其“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用这句话来赞美巴蜀的山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很巧的是,古人很早就有这样的看法。这些看法还历代相传。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认为巴蜀是“优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是富贵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王勃的“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纪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他从剑阁一路行来,“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俊秀的江山形势,壮丽的自然奇构,给了他游仙似的灵感和神游般的,他引吭歌颂巴蜀山川的特异:“丹壑争流,青峰杂起。凌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也!”在他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看到的山川是新的:“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看到的人是新的:“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看到的习俗是新的:“出入异中原”,“天路看殊俗”,“异俗嗟可怪”;看到的城市是新的:“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孟入蜀,写下了这样的观感:“人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人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要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东方的巴黎。”近代白屋诗人

吴芳吉据此写竹枝词,称颂“成都富庶小巴黎”。把成都称为“东方的巴黎”,就是从这里来的。成都还有个“小北京”的雅号,这是茅盾在抗战期间人蜀时给的。他认为成都如北京一样,是个“民族形式的大都会”。上述看法表明,巴蜀历来是块神奇特异的地方,是与中原景观特色迥异的“绝域殊方”,是天府胜境,是宇宙绝观,所以从古到今都能引起海内外游客文化心理上的特殊新鲜感受。这种历代人都能认同、达成共识的“优游天府,宇宙绝观”的观念,一经成为连续性的传统,就变成了今天一笔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这是从实景实观的物质遗产中升华提炼出的非物质遗产,值得我们珍视。

巴蜀自然世界的神奇

“剑门天下雄,夔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古人常用雄、险、幽、秀四大特征来形容巴山蜀水的神奇。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古老独特的地质现象、冰山与草原共生的高原风光、特殊的民族风情生态。近些年来,旅游热兴起,更有许多新的景观被发现,九寨仙境、黄龙瑶池、稻城乡城丹巴的“香格里拉”、海螺沟冰川、熊猫故乡,皆令世人惊叹。

如果我们换一个文化学的视角来考察,那么,巴蜀地脉最大的特征就是“神奇的自然世界”。它展现为天府田园风光和山、丘、坝相邻相间的地质地貌。前者以平原林盘文化为特征,后者以巢居――干栏文化、栈道文化、笮桥文化和梯田文化为特征。它有两大神奇之处,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巴蜀自然世界的神奇是与世界几大文化发源地的同纬度现象。四川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而与四川同纬度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肥沃新月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尼罗河的埃及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文明。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都是在北纬30度左右,都是在两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彼此相距大概都在2000公里左右。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大不同。印度河流域文明兴盛于公元前2350年至1750年之间,后来中断了。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也是中断了的。他们先后受到草原民族连续的侵扰,后来又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融入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中。而巴蜀文明连续4500年至5000年,与中华大文化一样从来没有中断。巴蜀文明是在一片平畴绿野和天府陆海的绝妙景观中诞生的,而后两者却是在大片沙漠中的绿洲诞生的。仅就此点而言,巴蜀文明更具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上一篇:九寨沟:特色文化迷人眼 下一篇:大自然的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