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有效性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29 07:36:03

趣谈有效性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充分发挥有效性策略。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认为必须从激发学习兴趣为基点,深入挖掘学生潜能,侧重培养创新意识这三方面入手,从而充分体现有效性教学策略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趣谈;有效性策略;小学数学;作用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践行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切实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又能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有效性教学呢?笔者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三小学从事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强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效

小学数学新课标别强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在相互的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我认为要针对有关的数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经过各自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1.强化优势互补,体现共同进步

记得在一次指导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课上,我有意识地让大家去学习其他同学在简算方面的经验,于是就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总结,然后各自谈谈组内谁做得最好。同学们相互借鉴、虚心听取同学意见、积极评价对方在简算应用方面的成功之处,都在寻找别人的可取之处,这样使学生的计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倡导合作竞争、鼓励并存齐进

教学实践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形态并存,其有效性明显优于个体间的竞争。这是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哪一组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等等。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为了延伸拓展知识,就专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如何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让学生积极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中明白,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上升水的体积,就可以知道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因为上升水的体积就等于放进去的石头的体积。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突出学生在激发兴趣中提效

众所周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等,这都是农村孩子所喜爱的。但是,我们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来讲必须富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例如二年级“找规律”一节课的教学,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情景:“同学们,小明家装修了新房,他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房,你们愿意参观参观吗?”“愿意!”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喊道。我见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故作神秘地说:“哎呀,进不了门了,你看小明家的门是高科技产品,还专门设计了密码,小明已经帮助我们输入了前三位密码,最后一位密码,他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打开门吗?”我见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有启发他们说:“谁愿意来试一下,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发现吗?”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学生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立即板书课题,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重复排列规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找规律》。本课主要从情景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景呈现的连续和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目的是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学的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也不错。因此说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加,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的、厚重的课堂。

三、彰显深挖学生潜能中促效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呢?我认为要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数学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就采取了“小组操作,共同完成”的教法。教学步骤是:我给每个小组两长两短4根小棒,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围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当学生围好后,我提问:“你们认为4根小棒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个大?”经过激烈的讨论,反馈的意见各异,有的小组认为一样大,有的小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有的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又进一步追问:“只有一种答案是正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在学生们亲自动手拼摆中,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这个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自由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初步领悟在图形求积中,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潜能,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因为彰显有效性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因此,我们教师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并付诸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谈谈艺术实践和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