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文献论纲

时间:2022-08-29 07:06:22

四次文献论纲

1 引 言

人类记录和传递知识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而进步,文献载体形态的变化不仅带来知识保存、传播和利用的快捷和方便,也给知识揭示和加工带来了深层次变革。传统的文献分类,按揭示和加工文献的深度分,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近年来,随着电子文献的发展,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发端,数据库数量不断扩大,关联越来越复杂,检索越来越便捷。以知识链接的不断发展为特征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转移,新知识服务型文献产品不断涌现。一种利用各种关联、链接技术对一、二、三次文献中的知识因子(节点)进行重组和挖掘,具有检索、获取、统计、类比、分析、推理等功能的数字化文献形态初见端倪,这就是本文论及的新文献类型:四次文献(Fourth document)。

2 四次文献萌芽及刍形

2.1 按主题的数据库链接,实现一站式跨库检索服务

从检查服务看,国外的有如美国斯坦福大学HighWire、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 Central、瑞典隆德大学DOAJ三大免费全文数据库实现异构跨库一站式检索;国内的有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多节点数据库检索,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一站式检索,我国台湾“国家图书”Z39.50联合目录等。从产品角度看,国外的产品有WebFeat公司的WebFeat,Fretwell-Downing公司的Zortal,Copernic公司的Aggregator,ExLibris公司的Metalib以及Endeabor公司的ENCompass等;国内则有清华同方(CNKI)、重庆维普、南京优康、浙江天宇、北京拓尔思(TRS)、CALLS、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相关产品。

2.省略/kns50/knsinfo.省略/cpas5/login.aspx,则利用海量二次文献无缝链接,运用计算机智能统计分析技术进行各种文献统计分析,产生大量文献计量成果。

2.3 以DOI技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为基础的OpenuRA(开放链接)服务体系构建

如CrossRef并不保存文献的全文内容,而是通过DOI及文献的元数据来实现对放式的知识链接,截至到2007年8月24日,加入CrossRef联盟的出版社和学会有2472个,图书馆1258个,覆盖期刊18 869种,发放的DOI数量超过2 847万个,而2007年7月单月的DOI发放量就达到近81万个;检索(引文匹配查询)量达到446余万次,终端用户解析量超过1363万个。目前DOI已经进入了数据与科技文献融合的实证研究阶段。数据与文献的互相引用是一个开端,以文献的知识挖掘、知识服务为目的的自动化多重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这些文献加工方法和成果,在深度上远远胜于传统意义上的二、三次文献,它客观上萌发了一种新的文献类型。随着这种类型文献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已经逐渐思路明确地推出了在加工层次上实现知识整合,功能上适用知识服务、在效用上参与知识创新的“四次文献”。

3 四次文献概念及特征

从上述列举中,大致可以用图示概略地认识四次文献的形成机理和主要概念及特征(见图1):

首先,四次文献是一种在电子文献集群(机构库、数字仓储)基础上的高密度压缩和提炼,有庞大的一次文献基础,其次,四次文献是建立在科学文献检索机理之上的,有二次文献的各种关联与链接支撑;第三,四次文献以现代软件技术包括计算机智能统计、计算、类比、分析应用为手段,可以对一、二、三次文献进行整合和创新。在载体形态和传播方式上它以数字化存取、网络空间为复合载体,以知识网络节点、定题服务WEB站点、专题知识网络系统、人机对话咨询系统为传播平台。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定义这一新文献形式为四次文献。

4 四次文献与一、二、三次文献的比较

表1比较不同文献类型的特点、作用,从比较中反映出四次文献与一、二、三次文献一脉相承、发展创新的关系。

5 四次文献发展态势

四次文献目前处于建设开发阶段,这种建设开发分两个层次。

5.省略:二是进一步加大加强开放存取的合作,如2007年9月1日起,BioMed与HHMI的开放存取合作,同时全球强制性开放获取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三是知识关联方面,概念地图、知识挖掘等新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在更大规模和范围内对数据库开发,在文献之间、知识元之间、分类导航之间作交叉链接。基于DOI自动化多重解析方案的深入研究,将导致开放式知识链接的新突破。这一切都为四次文献的生产构建了强大基础。

5.2 应用层面开发

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与文献工作检索特许、相关程度,找到为特定对象服务的切入点,借助海量文献数据库和基础层面建设成果,形成文献集合与特定对象对接的管理操作平台,为知识管理和知识生产服务,如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分析系统,就是一种文献计量学四次文献。国外目前流行和应用的如澳大利亚的CAL公司利用DOI进行数字版权服务,我国CNKIR数字化出版平台,它们都是一种出版业四次文献。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服务为对象,资源集成管理型、搜索服务型、教学服务型,科研服务型、决策服务型等为模式的四次文献将大量涌现。美国科学数字图书馆(NSDL)2005 2006年资助的44个项目中,有许多成果都将是典型的四次文献,如在NSDL中利用连线关系概念地图专为儿童设计的概念浏览界面;从认知、情感和社会维度为数字图书馆建立索引;使用户能够将动物记录及其地理分布联系起来的检索界面;提供允许教师通过地理位置限定记录搜索的在线工具等等。

6 四次文献展望

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除了利用文献链接和关联的全部技术以外,还将出现基于智能统计、计算技术的“统计――分析一智能推演”型的“增值性”四次文献,出现基于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语言――文献――数据(视频、图像)”型的“无障碍”四次文献。四次文献是知识服务文献,具有决策参考的可靠性,统计分析的权威性,学术研究的助动性,大众学习的趣味性。如果说二次文献是浓缩,解决一个文献传递时空节约问题,三次文献是综合,解决一个参考咨询学术导航问题,那么四次文献就是带有创新性集成化增值性整合的知识挖掘和重组,起到参与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作用,它是传统文献传递和加工基础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四次文献,很可能成为咨询业的支撑文献,将给人类的知识生产以极大的推动,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文献形式。

7 定义四次文献的文献情报工作意义

用纸质的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提供知识链接服务,发端于传统的文献情报工作,当今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对数字化、仓储文献进行的开放式获取、智能化关联产生的“四次文献”不是网络信息搜集意义上的“Google”和“百度”,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Web of Knowledge”或“CNKI”,目前,虽然“四次文献”定义的内涵边界还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它源于文献、指向文献,服务知识获取、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文献本质是清晰的。四次文献是文献情报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革命性突破,标志性成果,应该由文献情报界为其定义、正名而载入人类文献情报工作史册。

8 结语

从大量现象中总结出一些要点,抽象出一种概念,继而描述和定义一种新的事物,实在需要宏观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关系的高屋建瓴能力,需要对事物所属学科和相关专业的较高学术造诣,笔者不揣浅陋,以短文论纲,抛砖引玉,相信图书情报界会对此关注,盼望着更多更准确的四次文献研究成果面世。

上一篇:天津滨海新区企业利用政府网站的满意度调查 下一篇:核心价值的特征:图书馆核心价值筛选和确定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