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不能止于“身”入,更要“心”入

时间:2022-08-29 05:50:59

您好!

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最近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得知当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在积极开展“走基层、接地气”活动,这种以人为本、贴近人心的氛围让我深感欣慰,也深有感触。

什么是基层?基层就是火热的社会生活!走基层,就是去接近大地,触摸泥土的气息,去聆听溪水的欢鸣,去亲口尝一尝刚刚成熟的麦粒;走基层,就是走进普通百姓家里,和他们一起唠家常、话桑麻,了解和感受最平凡的感情。记得我刚担任村官,闹出了不少笑话,我弄不清楚韭菜和蒜苗的区别,叫不出果树的名字,甚至连鸭和鹅都说错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鹅是白色的,鸭子灰色的,怎么看不出来?你见过它们小时候的样子么?有一次,我去王大妈家串门,看见她家养的一群毛茸茸的小东西特别可爱,嫩黄色的绒毛,小小的个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我随口就说:“大妈,你们家养的鸭子真可爱。”王大妈愣住了,“丫头,这哪里是鸭子,是鹅,鸭子的个子比这个小呢。”这次,轮到我愣住了,当时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从那时起,我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多深入基层去了解农村生活;多深入基层,去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多深入基层,更扎实地开展好工作。

担任村官也有一段日子了,看到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我这个当村官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农村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农民变市民也是大势所趋,我们村就有不少农民进城务工。为了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国家也开展了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这是件好事,但是,我却时常听到回乡村民的叹息,这培训确实是好事,可是为啥总感觉老师教的不是我们农民想要的呢?

我就想,农民教育培训是不是也应该“走基层、接地气”。农民教育培训“走基层、接地气”,不仅是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才能办得更合乎农民的利益,才能让农民满意。所谓“身”入基层,农民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就是到农村去,广泛接触老百姓。只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过,才能了解三农现状,才能根据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方法。培训好不好,最后还是农民说了算,而只有“身”入基层,才有可能拿到代表农民心声、反映农民意愿的一线资料,这项服务才有希望做好。仅仅“身”入基层是远远不够的,走进基层,不只是走近民众,更是走进民众的心灵,俯下身去倾听民众的声音,高高在上乃至脱离群众是无法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的。“走基层、接地气”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形式主义,不能浮于表面,而应踏踏实实,深入人心,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心怀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到想其所想,急其所急,用自己的真心去跟农民心贴心,这样农民才愿意跟你交流,你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愿望、诉求和利益,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做好惠农利民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地气”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正逐渐形成一种全社会都能参与的氛围,目前从各个行业来看,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衷心盼望这种工作作风能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上一篇:八角金盘的栽培及科学繁殖技术要点 下一篇:生产上常见的秋季三种机械整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