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苏轼“意气”重于“得理”的审美追求

时间:2022-08-29 05:10:58

略论苏轼“意气”重于“得理”的审美追求

苏轼是北宋倡导重“意气”审美的带头人物,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诗书画艺,他的独特的艺术见解,使中国画坛有了划时代的改变,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平淡、简朴的审美追求和旷达悠远的精神境界。

宋代朝廷、皇帝对绘画的喜爱,画院的建立,为画家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崇尚写实华丽的宫廷画风,并将“尚形”的画风推向了高潮,成为为朝廷所接受的正宗主流。但随着社会政治的改变和审美的更迭,一种代表宋代士人独特意识表现方式逐渐漫进宫廷,即“文人画”。文人画代表了宋代士人的最高境界,也正是苏轼重“意气”思想的主要体现。坡倡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渐渐地成为了一股影响绘画创作的思潮,并发展为后世文人画的基础理论。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中庸博爱,道家的清净无为,佛家的超脱旷达,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中都有体现。然而在绘画方面,道家与佛家的思想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在审美主客体上,他有着和道家相通的精神,他主张“游于物之外”,而不能“游于物之内”。因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如果“游于物之内”就会过分重视物质,会受到俗世和情感的束缚,追求极乐却反生悲伤,寻求福佑却反生祸事。这些观点皆与道家的思想相通,他认为作画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抒感,不需过分在意形态上的局限,重在对情趣的表达。

苏轼“意气”理论

苏轼认为绘画创作的“意气”非常重要,“意气”是画家主观意识的综合体现。苏轼所强调的“意气”却是指画家的一种精神境界,正是他将“意气”的概念从构想上升到精神层面。苏轼所认为的意气是创作者内涵、道德、才气、修为在绘画作品中的集中表现,苏轼所推崇的“意气”不求形似,主张绘画对不同事物精神品质的体现,以画表意,借画娱乐。

苏轼“意气”理论之表现和特征

1.神似为上

关于苏轼“意气”重于“得理”的审美追求在文人画里有重要的体现,也正是苏轼这份崇尚“意气”的美学追求为文人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他首先提出“文人画”的理念,对文人画的探索可以窥见苏轼尚意的美学思想。苏轼认为绘画不能局限于所表达的事物是否与客观事物一样,不能过分注重绘画的技法与功力,并以之来分辨绘画的好坏,还要透漏出画家的情趣,修养和意境,即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使绘画能够用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多的为画家自己所用。

2.画意诗情

苏轼对文人创作提出两点要求:

一、神似高于形似;二、诗镜通于画境。苏轼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诗词中不乏对艺术理论什么的阐述和认识。他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一个新的美学范式。士人画应追求“意气”,即使是一点也可寄托无边的春意,强调了对清新、疏湛、简致的追求。超越形式,随心而行,飘飘逸笔,追求神似,保持心灵的自由和高洁的性情。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是苏轼对绘画功能的一个新的认识,不再是只为了博取朝廷皇帝的喜爱,而是如同诗词歌赋一般具有聊以表达心绪的娱乐审美功能,这正是他将“意气”置于“得理”之上的原因。

3.以书入画

“以书入画”是苏轼也是苏轼作品具有“意气”的重要体现,苏轼以书入画,使画面具有不同于画工画的逸趣和自然生命力,又可以使绘画过程迅速完成、一气呵成。 “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正是用以形容以书入画的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苏轼乃是宋代的大书法家,他重“意气”的审美追求使其更加强调书法在绘画中的应用,自由飘逸,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以书入画”使苏轼的作品具有了“写”的特征,苏轼崇尚“意气”的审美追求,使他无法接受院体画那样细致入微的对物体进行刻画的形式,而且这样的作品较为俗气,拘束。苏轼这样“意气”的表达方式将绘画提升到了不同的境界,由绘画制作走向绘画创作,还原生命的本态,最终成为了文人画的显着标志。

4.崇尚简古

“尚简”是文人画的主要审美追求而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便是苏轼。

这也是其重“意气”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在画境上追求“萧散简远”、“简古”、“清丽”,力求“平淡”。重“意气”而轻“得理”,讲究到笔墨和技术时,就是笔墨的个性和画面的简古。苏轼的朱竹便是个性化画法的典范。较之以往的描摹细工,逸笔草草便是从尚繁到尚简的最好体现,作品的留白处能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观者会以一种最美的方式取填补,也能给具有不同审美感受的人以满意的韵味。

苏轼“意气”理论之价值和作用

苏轼重“意气”的绘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绘画地位的提升。 在古代,主要有士农工商这四个阶级,地位最高的是士即读书人,而工的地位较低,为百工,画师便是百工之一,因此,读书人大多对作画者有鄙夷之心而不愿从之。而苏轼的绘画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看法,他强调绘画抒发心意的的功能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的娱乐功能。满足了文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在苏轼的推崇和提倡之下,绘画不再是卑贱之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儒生都接受绘画作为自己抒绪消遣娱乐的雅事。作为文人阶层的杰出代表推动了绘画文人美学观念的影响力,我们无法忽视他促进绘画地位提升的作用。

苏轼“意气”理论之传承

苏轼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天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而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尽管苏轼在“意气”的理解和追求更高于常人,但他在绘画上,并没有坚实的绘画功底。他的绘画创作开启了文人画的开端,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学习苏轼对“意气”的追求?当然需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苏轼那样独特的天赋,我们很难学到他的精髓,像苏轼这样的奇人,中国上下五千年只此一人。那么,我们要学习他绘画的表达方式吗?并不是的,他绘画的创作表达方式很简单可以学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苏轼的“画外功夫”,即使学到了他的表达方式,也只是邯郸学步而已,况且就算是他本人也曾对自己关于绘画的创作表示否定。后世的文人学子,以至当今的继承弘扬者,最为推崇的便是苏轼的绘画理论,还有他的画风。在绘画上,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有道有艺”,不仅要具有苏轼重“意气”的审美追求,也应该学习其他画家的“画之本法”。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绘画大师甚至是普通的画家,都应该既具备“意气”精神,又兼有“得理”技艺。所谓“外师造化,中心得源”便是这个道理。具备厚实的绘画造型能力的“艺”,要明白光有“心”是不够的,必须学会以形写神,才能使绘画达到最高境界。而苏轼的绘画理论有利有弊,绘画的审美发展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艺术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对于苏轼的审美理论,我们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气息,努力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和内涵的作品,便是我们对苏轼理论的最好传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黄莉莉,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中国画花鸟专业(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施工过程中的节能与环保技术探讨 下一篇:留园空间结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