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临与龙门石窟291号窟

时间:2022-08-29 05:09:18

[摘要]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本文着重介绍了位于宾阳南洞(第159号窟)与敬善寺(第403号窟)之间崖壁上的291号窟,并分别从外观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唐临;龙门石窟;291号窟

[中图分类号]K8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43-02

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位于千年牡丹花城洛阳。这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在伊河东西两岸南北长约1公里的峭壁上开凿有大大小小2300多个窟龛。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室贵族、达官贵人开窟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唐代造像约占60%,每一个洞窟的开凿都有其深刻的寓意。

除了一些大型的经典洞窟,如奉先寺、万佛洞以外,还有一些小巧而精致的洞窟值得介绍。位于西山宾阳南洞(第159号窟)与敬善寺(第403号窟)之间崖壁上的291号窟就属于这类洞窟,他的开凿有其特定的意义。从窟内碑刻题记看,该窟是由唐高宗时的吏部尚书唐临主持建造的。该窟窟门属圆拱形,高约102厘米,宽约72厘米,甬道深约28厘米,窟内宽约115厘米,高约111厘米,洞窟进深约97厘米。龛内为一铺四尊造像即一佛一弟子二菩萨。正壁主佛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双层莲花座上,通高约93厘米,头部残,左侧弟子迦叶高约45厘米,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高约73厘米,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高约77厘米。

291号窟内主佛上方两侧凿有两个基本对称的小形龛,龛内布局都是一佛二菩萨。该窟北壁造像分为三层:第一层造一立佛像;第二层西侧造一佛二弟子像,东侧造一菩萨像;第三层造一佛二菩萨像。该窟南壁上方清晰可见一碑刻铭文,从内容上看应该是该窟主人建造时留下的造像题记,南壁下部则又造一佛二菩萨像。

值得一提的是南壁上方那则宽约18厘米、高约20厘米的造像题记。题记内容清晰可见:“显庆二年七月卅日吏部尚书唐临奉为皇帝皇后殿下临亡父母及法界群生敬造阿弥陀佛像愿普成正觉。”从题记内容可以看出,291号窟是由唐高宗时期吏部尚书唐临为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及自己去世的父母和法界群生做功德所开凿,完工于唐显庆二年(657)七月三十日。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约生于隋文帝仁寿初年,卒于唐高宗显庆末年,年60岁。他生性刚正,执法公允,是唐初著名的执法官。唐太宗时官至侍御史;唐高宗时做过刑部、兵部、度支、吏部四部的尚书,功勋卓著,政绩显赫,处理政务多有新意。

《旧唐书》卷85《唐临传》中记载: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所撰冥报记二卷,大行于世。

唐临或许是受其家庭的影响,自幼便信仰佛教。《续高僧传》卷20中,“释僧彻”曾提及:“(临)昔任万泉,赞承俗务,性行专信,素奉皈依;后任华省,常修供养。”就是说,唐临在武德九年(626)任万泉县丞期间就皈依了僧彻。之后才有贞观元年(627)三月的“纵囚”逸事及对童仆的“宽于待物”等,或许都是来自佛教的熏习。他在唐高宗永徽五年前后写成的《冥报记》一书,阐述了南北朝至隋唐间佛教的因果报应之理,并列举了50则他亲身经历的实例,采用了大量的信佛功效及因果报应的故事,因此也被称为“释氏辅教之书”或“佛教小说”。《冥报记》结合传统的命运观、道德观及佛教因果报应的形式,用以告诫世人皈依、崇信佛教,取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效益。

唐临在《冥报记》序文中阐述:

昔晋高士谢敷,宋尚书令傅高,太子中书舍人报演,齐司徒事中郎陆果,或一时令望,或当代名家,并录观世音应验记。及齐竟陵王萧子良作“宣验记”,王琰作《冥祥记》,皆所以征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心感寤。临既慕其风旨,亦思以劝人,辄录所闻,集为此记。仍具陈所受,及闻见由缘。言不饰文,事专扬确。庶后人见者,能留意焉。

唐临在这段序文中自言其撰述《冥报记》一书,乃是 “具陈所受及闻见由缘,言不饰文,事专扬确”,即叙事力求信实,以使“后人见者,能留意焉”,通过这些他所说的“真实”故事,以达到其“证明善恶,劝戒将来,实使闻者,深心感悟”的著述目的。

唐临自称“临在中人之后,幸而悟其万一”,可以说这是他对佛教的信仰与修行。唐临身为朝廷法官,却有悲天悯人之胸怀,不仅治狱要得其实,定罪也要求其宽,他认为,犯罪之人多由于不明因果、不修道德,以致随业妄为,枉受恶报。

657年,唐高宗把洛阳定为永久性东都。唐代朝廷事实上已于唐太宗时期分三次迁到洛阳,657年,洛阳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首都,而不是朝廷的行宫。高宗时期,朝廷迁往洛阳不少于七次。唐高宗在建立新都后的26年中,尽管几次来往于两京之间,但他主要在洛阳居住。龙门石窟唐代造像占总造像数量的60%,其中唐高宗时期就是龙门石窟造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题材内容也极为丰富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大量信仰佛教的皇室贵族、文武百官涌入龙门石窟开窟造像,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为皇帝、为祖宗和家庭,有的为平安、为解除疾病、为升官发财,有的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有的为求托来世成佛。

从其碑刻题记可以看出,唐临在龙门石窟291号窟的造像,许多把为皇帝祈愿,希望“皇道赫宁”、“国祚永隆”和为祖先邀福,希望“父母延寿”结合起来,对佛的皈依和对护持佛法的皇帝的崇拜紧密联系。291号窟的造像铭文即“为皇帝皇后殿下临亡父母及法界群生敬造阿弥陀佛像龛”,也是唐临佛教信仰的极其重要的表现。

从《旧唐书・唐临传》可以看出,唐临出身官宦之家,是“周内史瑾孙”,其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传记记述了唐临任职以来的几件事情,藉以表明唐临具有善良、宽容的品格,这也是与佛教的主张相一致的。从传记还可看出唐临擅长审理案件,颇受唐高宗的赏识,高宗曾称赞其“称朕意焉……为狱者不当如此耶”。唐临在唐高宗期间屡获升迁,必然对唐高宗心存感激。而当时的皇后是武则天,武则天于永徽六年(655)被唐高宗立为后。武则天笃信佛教,并在其政治生涯中利用佛教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所以,唐临在其题记中表明“奉为皇帝皇后殿下临亡父母及法界群生敬造阿弥陀佛像愿普成正觉”,以示对高宗的感恩和迎合武则天的信佛需求。唐临造291号窟,一方面出于自己的政治需求;另一方面,其本人也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唐临在高宗永徽五年(654)前后写成的《冥报记》一书,而291号窟完工于显庆二年(657)七月三十日,是在唐临完成《冥报记》一书之后所做的又一件较有影响的崇佛之大事。唐临本人崇信佛教,所以修建291号窟为皇帝皇后及去世的父母做功德,修窟造像这个佛教行为的本身就是对自己所著的《冥报记》一书最好的诠释。

综上所述,第291号窟就是功德主即唐朝吏部尚书唐临的与政治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上一篇:追寻西夏文明的碎片 下一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