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境内赣方言疑问句之考察分析

时间:2022-08-29 04:40:15

江西境内赣方言疑问句之考察分析

摘 要: 赣方言疑问句与普通话相比有相同之处,如就赣方言疑问句结构形式方面看,大致相同。而具体涉及单个疑问句的功能表现,却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本文以疑问句形式的分类法为统摄,以江西境内赣方言中一些次方言为考察对象,描写赣方言疑问句的表现形式及其他几种特殊句式,并归纳江西境内赣方言疑问句的特点。

关键词: 江西境内 赣方言 疑问句

疑问句作为汉语使用频率高的基本句式,功能突出,特征明显。依据林裕文先生(1985)的归纳,普通话疑问句从结构形式上的特点看,一共有五项成句标记:

1.疑问代词;

2.“(是)A还是B”的选择形式;

3.“vp不vp”的正反并列形式;

4.语气词;

5.句调。

其中对于任何问句,句调是必要的。有了语助词仍然要有一定的句调,否则对方会不知道你是不是在提问。

赣方言疑问句与普通话相比有相同之处,就赣方言疑问句结构形式方面看,大致相同,而具体涉及单个疑问句的功能表现,却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如疑问语气词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特征。

一、赣方言中的疑问句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采用黄伯荣语法教材书上的说法,从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四种形式与普通话相比较,列举江西境内赣方言中一些次方言疑问句式的表现形式,从中窥见其差异之处。

(一)是非疑问问

1.普通话是非问句可分为有语调承担疑问信息的句子与由语气词“吗、啊”承担疑问信息的句子。赣方言里单纯有用语调表示是非问,多数情况下语气词必须出现。例如:

①吉安安福方言“N(de)”,用于是非问句末,表“弱问”,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啊”,例如:

你去哩BN?(你去了没有啊?)

哪个喊我N?(谁在叫我啊?)

②宜春(袁州)方言“该(ga)”,表较强烈的疑问,例如:

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该?(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2.普通话里的“吧”问句属是非问句,表示猜想、揣测的意义,只有轻微的征询口气,倾向于相信命题的真实性,缺少强烈的质疑色彩。赣方言中也有大致相当的猜想问句,例如:

①丰城话“唛(me)”,表示猜想义。例如:

你会回来吃饭唛?我多炒两只菜。(你会回来吃饭是吧?我多炒两个菜。)

吃完哩唛?我收拾碗筷给哎。(吃完了是吧?我收拾碗筷了啊。)

②南昌县(塘南)方言里“嗬(ho)”置于陈述部分末尾,表示猜想问。例如:

我东是明日走嗬?(我们是明天出发吧?)

你今日多做了事,累到了嗬?(你今天多做了事情,累到了吧?)

③临川方言“托(ho)”,表示说话者对所谈的内容的疑问程度不高,只是希望对方给予证实。例如:

你到过深圳托?(你到过深圳吧?)

你爸爸回来哩托?(你爸爸回来了吧?)

(二)特指疑问句

普通话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部分做出回答。赣方言指问句一般是“疑问代词+语气词”的构成形式。例如:

①宜春(袁州话)“诶(e)”,相当于“呢”,例如:

把我带到个里来做啥积诶?(把我带到这里干什么呢?)

你w哩都同意哩,老张诶?(你们都同意,老张呢?)

②临川方言“哟(io)”,语气委婉,例如:

渠不肯怎么办哟?(他不肯怎么办呢?)

“测(te)”也能用于特指问句,比语气词“哟”要委婉些。例如:

你吃了什个测?(你吃了什么啦?)

③新余方言“噢”,表述比较客气;“\(pe)”,语气较不客气,例如:

吃什么噢?(吃什么呢?)、吃什么\(pe)?(吃什么呢?)

(三)正反疑问句

正反问句,又叫反复问句,其疑问标记由肯定和否定并列的形式充当。正反疑问句中必有的成分是否定词。熙先生(1985)指出,汉语方言里的正反问句有“VP不VP”和“可VP”两种类型(VP指动词或动词短语)。赣方言正反问句普遍使用的是“VP+语气词”格式,属于“VP不VP”的省略形式,例如:

①丰城方言“VP么”,例如:

个只人老实么?(这个人老不老实?)

上课不要迟到,听到么?(上课不要迟到,听到没听到?)

②修水方言“VP呗(be)”,“呗”有点像普通话的“不”,表疑问。例如:

“去呗?”(去不去?)、“吃饭呗?”(吃不吃饭?)

③吉安市城区话用句末语气词“啵”标示反复疑问,例如:

你司凄#浚你吃不吃酒?)

老师客几啵?(老师漂亮不漂亮?)

④永修方言正反问存在“VP+啵、VP+么”两种形式,例如:

你在听啵?(你在不在听?)

你里写么?(你们有没有写?)

(四)选择疑问句

选择问句中关联词语是形式标志,如普通话里“是”、“还是”(是)相呼应,构成“是……还是(是)……”一类的格式。赣方言形式相同,只是中间充当连接部分的词有所不同。

如南昌方言里多用“啊或啊是”做连词插入选择项(A、B)作标示,完成选择问。A项可以前加“是”表强调。后项末尾一般出现“哦、啊”等语气词,前后相呼应。有时后项不用语气词,但语气生硬。例如:

你吃饭啊吃面哦?(你吃饭还是吃面条呢?)

w块地秧菜啊是秧瓜生哦?(这块地是种菜还是种花生呢?)

上昼来人是胖啊是瘦啊?(上午来的那个人是胖还是瘦啊?)

二、赣方言中的特殊疑问句式

这里讲的特殊,是相对普通话而言的,能体现赣方言疑问句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句末语气词“啵”或“么”构成的是非问句

抚州方言:衣裳洗依啵?(衣服洗了吗?)

南昌方言:你去过上海么?(你去过上海吗?)

它们构成的问句形式有四个特征:

①从结构上看,是“陈述部分+啵/么”的形式;

②从语义上看,包含动作完成的意义,需要与表完成义的“了、过”补充、标示;

③从疑问程度上看,疑惑程度居中,即信、疑各为1/2;

④答语是判断命题是非的。

这些特征实际上都与对答案没有主观倾向的表中性问的普通话“吗”字是非问句相符,故列为是非问句。

依据研究,赣方言语气词“啵、么”等是古汉语“不”、“没”虚化的结果,即“不/没”长期以来处于句尾,入声韵尾脱落,变成轻读,最终变化为一种纯粹的疑问语气词。其虚化轨迹可简单描述为:他去不去?他去不?他去啵/么?学者吴福祥(1997)甚至认为普通话的“吗”来自古汉语的句末语气词“不”。他揣测这么一个发展过程:“不/否”(先秦)无(汉魏六朝)磨/摩(唐宋元)吗(元明清至现代汉语)。

但是,尽管“啵、么”为虚化的成分,仍可以长期带有残存的表否定词汇意义,并使之成为用法特点的一部分。这就为“陈述句+啵、么”形式可以因语境不同而充当是非问或正反问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句末语气词“是”构成的特指问句

南昌方言、宜春方言、抚州方言、修水方言等次方言指问句还可以由语气词“是”构成。“是”出现在没有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末,表示询问原因的语义,例如:

我拥玫阶饕当臼牵浚ㄎ以趺疵挥械玫阶饕当灸兀浚

你在w里是?(你怎么在这里呢?)

你脸色讲难看是?病了啊?(你脸色为什么这么难看呢?生病了吗?)

这种特指问句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没有指原因的疑问代词,但问句表达的又是询问原因的句义,所以“是”还兼有指代功能。

第二,结构形式为“陈述句+是”,相似于是非问句形式。

第三,问句语调为降调。

赣方言里也有表示询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构成的特指问。“是”特指问句与带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可以互相转换,语义不变。两种特指问句在赣方言中并存,“是”字特指问甚至更为常用。

从特指问句中“是”还兼有指代功能这个特征推论,语气词“是”应是指示代词“是”逐渐虚化的结果。“是”字在“复指性主语―陈述性说明”的篇章格式中,由语用诱因的驱动,逐渐虚化成了话题标记,然后更彻底地虚化成常用语气词。

(三)由“VP+语气词+不+VP”构成的正反问句

前文讲过,普通话中典型的正反问句为vp不vp”的正反并列形式,赣方言典型的正反问句为vp+语气词”形式,但在吉安县(永阳)方言中还存在一种由“VP+语气词+不+VP”构成的正反问句,比较特别,例如:

昨天玩得高兴吗不高兴?(昨天玩得高兴不高兴?)

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吗不是?(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

三、结语

通过对赣方言中一些代表点疑问句式的粗略比较发现,赣方言疑问句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

(一)同一个语气词可以因语境需要分布在不同句式,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如“啵”,既可构成正反问,又可构成是非问。

(二)同一个疑问句式因语气词不同又有不同的语气程度。如临川方言特指问句中语气词“哟(io)”语气委婉,语气词“测(te)”语气更委婉些;新余方言“噢”,表述比较客气;“\(pe)”,语气较不客气。

(三)同一个疑问句式因不同语气词又有不同的语气情态。如南昌县(塘南)方言:

你昨日尤ナ牵浚你昨天为什么没有去呢?下同。)(含有“责备、不满”意味)

你昨日聋尤ヅ叮浚ㄖ皇茄问原因)

你昨日聋尤グ。浚ê有“惊讶、好奇”意味)

你昨日做什哩尤ヂ铮浚ā霸鸨浮⒉宦”的意味较重)

正如陈昌仪先生所说:“远古的百越聚居、上古的‘吴头楚尾’固然给赣语打下了印记,历史上客家先人的几次大迁移也给赣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宋元明几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赣方言疑问句同样充分反映了历史层次上的差异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357.

[3]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4).

[4]林裕文.谈疑问句[J].中国语文,1985,(2).

[5]谢留文.南昌县(蒋巷)方言的两个虚词“是”和“着”[J].中国语文,1998,(2).

[6]王琛.安福话的句末语气词“N”[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11.

[7]曾莉莉.丰城方言常用语气词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5.07.

[8]王晓君.赣语新余方言语气词的几个特点[J].新余高专学报.2006.10

[9]周美庄.吉安方言疑问句语法特殊性分析[J].说文解字,2010.10.

[10]梅淑娥.江西临川方言中的语气词[J].语言应用研究,2008.07.

[11]徐颖.抚州方言语气词“是[si11]”研究[J].文教资料,2009.11.

[12]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N”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7,(1).

[13]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语气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14]罗芬芳.修水赣方言语法特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此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2012年度项目《江西境内赣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YY1211)阶段成果。

上一篇:老陈的疑虑和慰藉 下一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