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VTR,引领数十年(上)等

时间:2022-08-29 03:43:23

独创的设计

谈到录像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录像机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Sony公司,Sony不断地推出一代又一代新产品,既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产品市场,又推动了摄、编、存、播、显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李倜老师说,Sony是众多广播电视行业企业中独创性最好的企业之一,他能发掘员工的潜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他善于跟用户交流,倾听用户的意见,同时其丰富的产品线、优质的售后服务在业界也是有口皆碑,因而Sony在广播电视业内获得过20多个艾美奖。

在李倜老师的印象里,Sony是世界上民用/专业视听产品、通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但也重视细节,就像摆在我面前的这些张照片。从1977年开始,李老师曾经多次出访日本,为中央电视台考察彩电中心工艺设计和设备。期间她与日本有关电视台和公司的人员会谈以及以后历年的考察访问时的精彩瞬间,Sony的工作人员都拍摄了照片,并精心为照片制作了包装然后交到了她的手上。

1977年,当时还用电影摄影机来拍摄新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新建电视台,CCTV着手进行彩电中心工艺设计,李倜老师作为其中的主要工作人员到日本NHK、NTV等电视台及工厂进行考察。李倜老师说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用U-matic设备,上午录制新闻,晚上就可以播出。就在那时,在Sony公司厚木工厂进行技术座谈和参观期间,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从业人员第一次从Sony听到了ENG(电子新闻采集)这个新名词:而这种全新的新闻采集方式,彻底更改了国内电视台以前的制作模式:访问回来后CCTV的新闻就采用了全新的ENG工艺设计,电影洗印车间也由此开始退出了电视台的舞台。U-matic录像机在中国不仅用于电子新闻采访,它同时是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广播电视主用录像机。

其实,李倜老师在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读书时就对Sony有很好的印象,当时学校开设有显像管相关的课题,她和同学们用控制栅来控制电子束的走向,在荧光粉上打出的图像总是不准。而Sony做出了栅控彩色显像管,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因而她和同学们一致认为:Sony是一家具有独创力的公司。

超前的理念

说到Sony具有很超前的理念,独创的设计,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Ampex公司研发的2英寸4磁头录像机推出后即被电视台广泛采用,日本政府要求工业界也研制该录像机,东芝、日立、NEC、Sony都参加了这项工作。研制成功后,其他公司都完成了产品化,而Sony公司认为其结构复杂、图像质量欠佳,所以索尼从改进磁头、磁带着手,克服了时基误差大的困难,研发出1英寸螺旋扫描录像机。与此同时,Ampex公司也已研制了一款螺旋扫描A格式录像机,于是Sony主动与Ampex协商,把这两种不同的录像格式改进为C格式,此外NEC、BOSH、PHLIPS等公司又出台B格式和D格式机。

1英寸A,B、C、D格式出现后,便逐步取代了2英寸录像机,而由Sony和Ampex共同研发的1英寸C格式机则成为广播电视界的主流格式。Sony搭乘已有品牌的优势,使得自身在广播电视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地位。李老师说,这在中国的36计里被称为:“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这种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国内的企业借鉴。

1981年,Sony研发出Betacam模拟分量录像机,实现了在一条磁迹上记录亮度,另一条磁迹记录色度,不仅提高了图像的质量,还把磁带宽度缩小到了1/2英寸,减小了体积和重量,使摄录机一体化,减少了人力,推动了电子新闻采访(ENG)的发展。

1986年,Sony又进行了磁头和磁带的改进,开发出Betacam SP,使得sP格式录像机一度在广播电视领域内大出风头。Betacam sP采用金属微粒型磁带,电路作了一系列改进,使得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此后,Sony还逐步推出了高级型BVW系列,1991年推出了标准PVW系列,1993年推出了普及型UVW系列,使Betacam SP系列录像机在全世界销售了47万台。

摄像机用记录格式发展简史

王星博

在英语中,摄像机称为video camera,录像机称作video recorder。而摄录一体机特指具有记录能力的摄像机,此类产品在英语中称作(video)camera recorder,简称camcorder。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摄像机的发展水平超前于录像机,换言之,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将摄像机输出的信息真实地记录下来。为了存储摄像机输出的大量影音信息,记录装置的体积、质量与功耗必须严格加以控制。如此一来,记录介质的存储密度与存取速率也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消费类

1982年5月,Sony了Betamovie摄录一体机BMC-100,使用该公司于1975年的Betamax格式。随后,JVC也了VHS-C格式摄录体机GR-C1,VHS-C最初被称为Vldeomovie,是VHS的小型化版本,后者于1976年。1984年,柯达了两款VideoB格式的Kodavision系列摄录一体机,型号分别为2200及2400,由松下生产,8mm记录规格是全球主要视频设备生产商联合推出的。至此,模拟时代消费类摄录一体机的三大体系确立。后来,Sony开发出了Video8的升级版Hi8,而JVC则以S-VHS-C应对,Betamax也衍生出了ED-Beta。上述三种记录规格都是以磁带和磁带录像机为基础的,从那时开始,盒式磁带与螺旋扫描直沿用至今。Betamax与VHS的磁带宽度为1/2英寸,Video8格式的磁带宽8mm,由于后者是专为小型摄录一体机而开发的,所以Video8盒带的外观更显小巧,但记录时间最长可达90分钟(625/50系统)。

1994年12月,由全球50多个公司组成的HD Digital VCR Conference正式了使用6.35 mm磁带的消费用数字盒式录像机规范。1995年,Sony全球首台DV摄录一体机DCR-VX1000。DV将数字化存储引入了消费级摄像机,一盘小巧的MiniDV磁带可以数字分量形式存储60分钟的内容。1999年1月,Sony了Digita旧格式,将数字分量记录引入了8 mm平台,同时的还有两款摄录一体机DCR-TRV310与DCR-TRV110。2001年8月,Sony又了小巧轻量的摄录一体机DCR-IP7,采用MICROMV格式,这是一种将MPEG2编码与3.8 mm磁带相结合的记录格式,该格式盒带尺寸仅为DV盒带的30%左右。虽然MICROMV没有获得市场上的成功,然而通过更高效的视频压缩算法来降低对存储系统的需求,为后来一些记录格式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000年6月,日立了使用MPEG2编码与8cm DVD的DVDRAM摄录一体机GZ-MV100。这是非磁带记录介质在消费级摄 像机产品上的首次尝试。2004年10月,JVC宣布了其使用微硬盘的Everio摄像机产品线,可将DVD质量的MPEG2数据存储于1英寸微硬盘之中。2005年9月,松下了使用SD卡存储MPEG2影音数据的摄录一体机SDR-S100与SDR-S300,借助高效的MPEG2长GoP压缩应用于专业摄录一体机。与Betacam SX同年诞生的还有JVC的Digital-S,这是一种以S-VHS为基础开发出的数字分量记录格式。同年,由DV演化而来的DVCAM与DVCPRO两种1/4英寸数字磁带记录格式也分别亮相。图像质量与Digital-S等同的DVCPRO 50与MPEG IMX分别于1998年与2001年面世,进而成为全球新闻采集与节目制作的行业标准。

1997年,Sony展出了HDW-700高清晰度摄录一体机,从此HDCAM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松下则在DVCPRO的基础上,以4倍走带速度实现了高清记录,该格式称作DVCPRO HD。2003年,HDCAMSR诞生,以3.5倍于HDCAM的记录密度创造了视频磁记录领域的新高,为数字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鉴于DV在专业领域的成功应用,Sony、JVC、佳能等公司自2005年起纷纷推出了采用HDV记录格式的专业高清摄录一体机,与之相似的是,松下已将基于闪存的AVCHD视为专业DV产品的高清替代版。

在专业摄录一体机中应用非磁带记录介质的尝试始于1995年,那时池上与Avid合作推出了Editcam,这是一种以硬盘或闪存为记录介质的专业录像格式。2003年,Sony宣布将BD技术引入专业摄录领域,推出XDCAM系列产品,将DVCAM与MPEGIMX两种格式移植到了容量为23.5 GB的专业光盘上。同时,松下也以基于SD的P2半导体存储卡应对,宣布了P2系列产品,将DVCPRO、DVCPRO 50与P2卡相结合。Thomson还于2005年宣布了使用REV Pro硬盘片或CF卡的Infinity系列高清摄录产品,以JPEG 2000、MPEG-2与DV三种压缩算法应对高/标清多格式记录的需求。紧接着,Sony推出了XDCAM HD,将MPEG-2与专业光盘相结合,松下推出了P2 HD,将DVCPRO HD与P2卡相结合。此外,池上与东芝也于今年宣布了推出基于硬盘和闪存的高清摄录设备的计划。目前,Sony的XDCAM HD已发展至第三代,将50 Mbit/s的MPEG-2压缩与容量为50 GB的双层专业光盘相结合,可实现全高清、4:2:2格式图像的记录,与之类似,松下也开发了面向广播应用的AVC-Intra压缩,其中50 Mbit/s模式可与DVCPRO HD匹敌,100 Mbit/s模式的图像质量与HD D5相当,P2卡的核心已升级至SDHC,32 GB的P2卡也将于2007年年底上市。Sony还于2007年了使用SxS Pro ExpressCard的XDCAM Ex,将XDCAM的概念延伸至闪存。此外,2006年索尼推出了硬盘记录单元HVR-DR60,并将于2008年推出CF卡记录单元,以配合HDV摄像机实现无磁带记录,在现阶段为HDV的非磁带化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企业华做精创自主设计的Datacam系列摄录产品也已中标国内项目,使用硬盘或闪存的Datacam实现了国人零的突破。

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因专业类产品的市场较消费产品市场小得多,因此大部分专业摄录格式都是由相应的消费类格式演变而来的,这无疑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那么,专业类摄录产品所呈现的与消费类产品不谋而合的非磁带化趋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编码,将固态存储器引入了消费级摄像机领域。

2003年3月,JVC了全球第一款消费级高清摄录一体机GR-HD1,该机以DV为蓝本,将720p格式的节目以MPEG 2传送流的形式记录于DV规格的磁带上。同年9月底,佳能、Sony、夏普,JVC四家日本公司联合了HDV格式,统了在DV磁带上记录与重放720p/1080i格式高清数据流的方法。次年9月,Sony全球首台HDV 1080i格式摄录一体机HDR-FXl。在HDV格式的推动下,消费用高清晰度摄录体机崭露头角。

不可否认的是,HDV仍然没有摆脱磁带的种种弊端,身处高清时代的人们更希望看到非磁带记录介质的摄像机。于是,松下与Sony两家消费用AV产品生产商于2006年5月了另一种高清摄录一体机格式――AVCHD,将高效的AVC/H 264编解码算法与8 cm DVD存储融为一体,同年7月,两公司再次声明,将SD/MS与硬盘驱动器也纳入了AVCHD格式的囊中,几天后,Sony便了两款AVCHD摄像机――使用8 cm DVD的HDR-UX1与使用硬盘驱动器的HDR-SR1。同年9月,松下两款AVCHD摄像机,他们分别是使用8 cm DVD的HDC-DX1与使用SDHC卡的HDC-SD1。2006年底,日立了融硬盘与DVD于一身的DZ-HS301与DZ-HS303,开创了混合型存储摄像机的新篇章。2007年5月底,Sony了使用Memory stick Duo的AVCHD摄像机HDR-CX7,将AVCHD格式进一步推向成熟。8月2日,日立了使用8 cm BD记录MPEG-4 AVC/H 264压缩数据流的高清摄像机DZ-BD70,将第三代光存储介质融入高清摄像机,同时的还有使用BD与硬盘双介质的DZ-BD7H,很明显日立对混合型存储的期望值很高。

综上所述,消费用摄录一体机的存储介质正在由磁带向其它媒体过渡,这些媒体所具有的非线性存取、大容量、高密度、高访问速率等优势正是消费用摄像机对体积、质量、功耗、数据存取以及性价比等特性的需求所在。

专业类

为了满足电视台、广大企事业单位以及小型工作室等各类专业用户对节目制作设备的需求,专业型摄录一体机便应运而生了。由于专业设备对体积、质量、功耗甚至性价比的需求都较为宽松,因此专业摄录一体机的存储系统走出了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1981年,Betacam摄录一体机BVW-1诞生,这种以Betamax为蓝本改进而来的格式提高了走带速度以记录高质量的模拟分量信号。与Betacam同时诞生的还有松下与RCA联合开发的M格式,该格式以VHS为蓝本,其使用高带速记录模拟分量信号的设计思想与Betacam别无二致。1986年,Betacam sP诞生,金属带的使用拓展了记录带宽,从而提高了清晰度,此后BetacamsP逐渐成为行业标准,第一台一体化的Betacam sP摄录一体机为1988年诞生的BVW-200。同时,松下也推出了与之竞争的MII。

1993年,Sony将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引入了1/2英寸Betacam平台,推出了数字Betacam分量记录格式,第台数字Betacam摄录一体机DVW-700于次年诞生。1996年,Betacam SX诞生,将MPEG2

感悟数字化时代MV的故事性

李 玲 曹 毅

当数字化DV迈开轻盈的步伐从专业视听家族悄然走近社会大众的视线那一刻起,MV作品的拍摄与制作就成为社会大众尤其是从事MV作品专业创作、制作者们乐于关注的话题与焦点。

当年,朱哲琴以一首《丹顶鹤的故事》在歌坛初露锋芒,不仅因为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更是由于这首歌背后蕴藏着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经新闻媒体沸沸扬扬地传播尤为这首歌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音乐是看不见的,当他与特定的故事完美契合后,就会产生激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效果。今天,我们看到不少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不但让感人故事伴着优美的歌曲旋律自然融入MV作品中,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拍摄制作手法让音乐作品与要表达的故事情节进行完美的有机契合。这是MV音乐作品在表现方式、创作手法上走出的一条崭新的路。

一首优秀的MV音乐作品在创作之初总脱离不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原型,这个原型经艺术加工后,成为一部信受人们关注的精炼、完整的作品;同时优秀的音乐作品亦需动人的、可听性强的音乐作品作为保证,再经由音乐与画面的完美打造、在银屏上重新融合并演绎,然后形成一部完整、优秀的MV音乐作品。所以好的MV音乐作品必须是综合了包括音乐、文学、戏剧、动漫,甚至民间表演艺术例如皮影戏、泥偶等艺术门类的多线性综合体。所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MV音乐作品不仅要有丰富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保证,更要以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为依托,从而确保作品具有收视看点。

电影与电视是画面和声音的复合艺术,因此,作为MV作品的导演既要了解视觉语言的原理,同时也要重视对声音的了解和运用,二者不可偏废。不过,有的创作者过分重视画面,而忽视对声音的设计,以致影响了视听艺术的完整性,这是需要注意的。

影视艺术的出现,曾被人认为是一种奇迹,令人兴奋和震惊。

但是,它天生有一种缺憾,就是没有声音。被人戏称为“伟大的哑巴”。只见人物张口,却听不见声音。终究是一种缺憾。

当时电影工作者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曾经作过很多努力,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银幕前安排乐手弹奏钢琴,或用小型乐队配乐,或用配音响效果,或用留声机上的唱片配合人物说话等。但都不尽如人意,效果不够理想。

早期的有声电影由于录音设备简陋、笨重,根本谈不上声音的逼真性,声音的运用仅限于话白和音乐,以及少量简单的音响效果。甚至由于受到技术设备的限制,导演不得不按照录音师的要求把台词演员安排于话筒附近。同时,由于无声电影的剧作家不擅长写台词,制片厂纷纷聘请一些不懂电影的舞台剧编剧、作家来写台词本。结果,银幕上的演员不是进行冗长的对话,就是歌唱。难怪那时的美国观众把这种有声片叫做“对白片”(Talkie)和“音乐片”。默片的视觉表现手段几乎丧失殆尽,这就是电影的幼稚时期。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音乐音响的制作与合成都由专业声音、音乐制作人员进行制作编辑,由音乐作品作者在音频工作站进行编剪录制。当今许多音乐作品已发展为多线,复合声部的多重声音复合体。它囊括了电子乐器部分、管弦丝竹以及特色乐器部分、包括打击乐等多种特色乐器部分、人声的录唱、哼鸣、伴唱部分;音频动效部分等等。应各种作品需要,有些完整音乐作品有几十条音响素材元素,在音频工作站,进行混合录音的再创作,完成MV音乐作品所需要的各种特定氛围和艺术效果。若使用传统的制作编辑方式编剪复杂的动态场面音响效果,是很难达到的,也无从完整实施。但是,这并不是说剪辑人员在声音创造上无所作为。不论是后期录音,还是前期录音,同期录音的剪辑,目的都是要充分合理地发挥声音的重要作用。完善,丰富、充实的视听元素的展现,仍然是作为MV作品创作、制作人员,自然也包括剪辑人员的责任。

百味人生,感人的故事无处不在,感人的人物隐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支撑优秀MV音乐作品不竭的素材来源。应选择时代性强、或是流传久远、或是新近发生的,有时效性的事件作为故事画面创作的内容来源,它一定要是能打动人的、具关注价值的,这是提高MV音乐作品收视看点的立足之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未来影音世界将呈现更为多姿多彩、异彩纷呈、繁花似锦的丰美画卷。影视音画制作也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与完善的前瞻性理论为前提依托,在理性与感性高度契合的基础之上,探寻、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以此来适应繁荣丰盛的影音艺术世界不断发展壮大之需。

从MV音乐作品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不难看出,音乐不仅是用来听的,也是要用来看的,这也是未来MV音乐作品能得到良性健康发展和具备强劲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对当下国内MV影视音画制作的工作还只是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制作及包装实施阶段。但,面对如此枝繁叶茂、丰美壮阔的影音世界海洋,对MV影音作品的故事的创作是需要业内人士进一步开拓与创新的。

党史视频资料的征集和利用

袁朝明

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语言发明以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增加了文传,以文字记录历史。录音、摄影、摄像技术发明和应用以后,记载历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传、像传。也就是说,从物传 言传――文传――音传――像传,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演进。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在录音设备发明以后,运用音传,进而运用像传手段记述历史的方法。因此,从工具运用角度而言,口述历史的出现,由记文到录音、录像,是历史学领域的一大飞跃。党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新的历史研究手段,创新党史研究方法。本文就党史工作如何开展像传这一工作,即如何开展党史视频资料的征集利用方面进行一点初浅的探讨。

党史视频资料征集工作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摄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使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摄像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或视频作品。

与民主革命时期的征集任务不同,社会主义时期的档案保存比较完整,报纸、年鉴、方志等资料也有很多部门已经系统收藏。社会主义时期的档案虽然十分完整,也十分丰富,但是仍然有很多过程的细节,包括许多重大的事件,没有留下完整的或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的资料,以致有很多事情我们说不清楚。因此,需要我们去征集那些存储在人们记忆中的活资料。由于这些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者年事已高,如果我们不抓紧去抢救的话,这样的“活历史”都将一去不复返。所以,口述历史工作的开展,将是我们今后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002年我因为调查雷烨烈士而曾采访拍摄的一些老同志现在已经过世,而有许多历史事件需要采访 拍摄的已经为时晚了。

视频口述历史为记录历史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同时具有文字记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直观、形象、生动。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在做纸质媒体的同时,也利用光盘、互联网等载体视频版,这也启示我们应该做好视频资料的征集和利用。而且,科技将越来越发达,利用视频技术的多媒体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我们今天征集的资料,不仅要考虑当今的利用,也要考虑以后多种利用途径的需要。党史工作开展视频资料的征集很有必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摄像技术和非线性视频编辑技术广为应用。现在,DV(数码摄像机)到处可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党史视频资料征集的技术门槛,为视频口述史的征集利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当今时代,电视、因特网、无线网络不断普及,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多样化,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方便快捷,要求信息的形式直观明了。时代也要求党史工作自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创新党史资料征集、宣传的方法和手段。

党史视频资料征集工作如何进行

党史视频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时录像资料,是历史现场的录像,这一类有早期的电影纪录片和后来的摄像资料,留下来的是有限的。还有一类是采访录像和党史遗址遗迹、文物的录像等。实时录像资料是征集进来,从人家那里拿来,采访录像则要靠自己动手了。

这种采访获得的视频资料就是视频口述史资料。如何拍摄呢?

一是做好器材准备。

为确保拍摄质量,摄像机要购买专业级的机器,购买前可以向专业人士详细咨询。购买摄像机一是要考虑携带方便,二是要根据财力状况来决定。从当前行情考虑,价位在1.5万至6万元的为宜,最好购买高清摄像机。这一价位的摄像机,属于专业级的机器,设计定位为新闻、旅游、纪录片的拍摄用机,既可手动调节各类设置,也可设置自动模式,适合党史工作者采访拍摄。另外,还要配备指向性好的采访话筒、三角架以及辅助摄灯等。

二是学习必要的摄像基础知识,掌握拍摄技术。

学会摄像并不难,就如你用全自动照相机拍照片。然而,要拍出好的画面却是要化一番功夫的。拍摄者可以参加广播电视院校举办的培训班学习,也可以拜电视台或影视公司的摄像师为师,也可以对照书本或教学光盘进行自学。笔者建议在全国党史干部培训班和省级党史干部培训班中增加这一培训内容。

简单点,可以用自动模式拍摄,牢记稳、光、图三个字。稳,就是持机要稳,拍摄要稳,切不可乱摇镜头光,就是要用好光线,随时随地调好白平衡,对焦要准确,用顺侧光,忌逆光拍摄,有条件的可以布顶光;图,就是构图了,原理与拍照片相同。口述史采访拍摄构图宜特写,应注意入画背景的整洁。

三是事前做好拍摄准备。

口述史资料的采访拍摄不象文字记录,述者可以漫无边际,记者能够随时取舍。拍摄的资料过长,增加了以后利用的查找难度,同时增大了保存量。拍摄的资料过短,又会影响到以后使用,因此拍摄者在拍摄前应通过访谈做到心中有数。

要做到心中有数就要确定每一次访谈的主题,就是要选好题,然后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等资料。口述课题的选择、访谈问题的提出、访谈对象的确定,口述过程的引导、口述材料的取舍、分析鉴别等,无一不与掌握广博的党史知识和“穷尽”文献资料相联系访谈前对文献史料掌握的越充分,访谈就越主动,越容易与受访者沟通,对口述内容就越容易理解,对口述史的把握就越准确、越接近真实。

拍摄采访以挖掘事实为原则,采取灵活的访谈方法。口述研究的主客体均为活体,二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由于口述者的生活经历,文化层次和个性特点各有不同,所以采访交谈的方式也不可一律。而采访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所采取的访谈方式也会不同。在拍摄述者讲述时,采访者不要插话,一是避免打断述者思路,二是有利于后期剪辑。有的时候,要用述者的一句话,因为混入了采访者的声音而难以剪辑。

另外,老领导、老同志参加纪念活动,重访故地,要随时准备,及时抓拍。这些镜头,更有激情,更吸引人。老领导、老同志参加纪念活动和重访故地时,也应安排采访活动,以减少外出采访的麻烦。2005年我拍摄到了台湾少年团的老团员在台湾义勇队旧址高唱台湾少年团团歌的镜头,这种情景不会有第二次。当年,我还拍摄了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将军遗孀严秀峰的口述视频。这些视频资料在电视资料片制作时就可以用上,如果后来专程到台湾拍摄将增加许多人力和财力支出。

外出采访拍摄时,要拍摄能说明采访地的镜头,如有站名的火车站,该地的标志性建筑等,另外还要拍摄一些实物、照片等相关资料。每一次拍摄完毕,都要在带子上标明内容简介、录像时长、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人等,以便利用时查找。

四是视频资料的保存。

视频资料的保存除了与文字、照片等资料相同的一般要求外,特别要注意防磁、防潮。重要视频资料应进行复制备份。

党史视频资料的制作和传播

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自档案馆、图书馆,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一个是单向被动认知,一个是双向交互交流。视频口述史工作的开展,让史学工作者“听”历史扩展为受众者也能“听”到历史的“声音”,看到历史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形象。视频口述史工作的开展,为党史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自由驰骋的空间。视频口述史不仅为资料的征集拓宽了渠道,也为研究方法带来了新的突破。

视频口述史资料的征集也是为了研究,为了宣传党史,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视频资料的宣传利用需要通过节目策划、制作和传播三个环节来实现。

策划是对一个视频作品的规划和设计。历史有内在的逻辑性,而视频作品有它的艺术性,党史视频作品的策划就是通过电视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历史的逻辑性。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文艺作品,它不能虚构,但可以运用一些遗址、文物、图表的画面,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片断来表现历史的背景或虚拟历史情景。党史视频节目的策划包括脚本写作、材料收集,制作、定稿以及传播方式等,当然更重要的是筹集经费。

党史视频作品脚本的写作,既是文字写作,也是对视频画面、字幕、音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视频作品的特点。解说词是文字稿的主要内容,既要符合党史文章写作的一般要求,又要考虑到相应的画面内容。党史视频作品既要有理论性强的作品,也需要有故事情节、具有悬念、符合大众欣赏口味的作品。无论作品的表现方法如何,真实性是党史视频作品的生命。视频作品的字幕是对画面所作的说明,主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介绍,画面来源等。字幕应简短,概括。

视频制作技术的难度相对高些,未必每位党史工作者都要掌握。党史视频作品制作可以委托电视台或专业的制作公司。笔者认为,省级党史部门应设立音像制作中心,有条件的地市级党史部门也可以设立音像制作中心。党史工作部门设立自己的音像制作公司,一是制作者专门从事党史音像作品的制作,能够体现出党史的专业特点,二是一些背景性的资料不必重复寻找和购买;三是有利于各地拍摄资料的共享。不过,这些共享和利用,必须尊重他人的劳动,按相关法规办事。视频作品的制作除了画面视频外,还包括解说和音乐等音频制作。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修改和定稿,也可以叫做审稿或审片。党史视频作品的制作,审稿审片都要按照党史工作规定进行,按照党史工作的组织原则执行。

党史视频作品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具有文字、图片作品所不能代替的功能。但是,视频作品也受到了传播方式的限制,它需要一定的播放载体才能显示出来。不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越来越少。视频作品的传播形式主要有电视播出、宽带网络、移动视频网络、光盘等存贮介质。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随时随地收看视频节目将成为现实,党史工作部门应有所准备。

电视播出是党史视频作品传播的主要途径。纪实性历史题材也比较受观众欢迎,现在许多电视台都设立了历史故事类的栏目。当然,党史视频作品可以单独设立栏目。党史工作部门还应建立自己的网络视频播出平台,接入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以扩大党史视频作品的传播面。随着3G移动技术的应用,网络平台应提前考虑与之对接。党史视频作品播出后,还要收集受众对作品反馈信息,以便总结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工作都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党史研究也如此。

上一篇:再谈科技创新 下一篇:Sony VTR,引领数十年(下)